• 学习

  • 汉中博物馆

  • 汉中博物馆

  • 汉中博物馆

  • 汉中博物馆

  • 汉中博物馆

  • 汉中博物馆

  • 汉中博物馆

  • 汉中博物馆

汉中市博物馆

----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工作总结

汉中市博物馆是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首批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基地。为了进一步落实贯彻习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重要讲话精神,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近三年来,博物馆结合资源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青少年实践教育活动。吸引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广大青少年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博物馆近年来研学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馆校联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1、成立馆校联合教育联盟

根据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的工作部署和陕西省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要求,结合博物馆实际,按就近原则, 2016年5月,与汉台中学,第四、第八、第九中学,汉师附小等11所中小学校就青少年素质教育成立教育联盟,并针对青少年社会教育及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等展开座谈并签订共建协议,现已扩展联盟学校14所。旨在馆校合力,提高汉中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操。

2、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组织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走进博物馆,并提供免费讲解,在集体参观的基础上,尝试新举措,联合东塔小学、汉师附小等多所小学开展少先队日、“童心向党”等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联合第九中学、第四中学开展五四青年节共青团主题活动,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和新团员宣誓、“推广普通话,弘扬爱国情—国学诵读”等。同时,为了提高研学教育活动质量,通过调研完成研学团队管理办法。近年来青少年集体免费参观人数累计达到34500人次。

3、结合学校教材开展延伸教育活动

结合义务教育教材内容,抓住博物馆与教学内容结合点,延伸开展了“我是汉博小导游”征文比赛,“色彩斑斓的博物馆”——青少年绘画比赛,“感恩生活,书写人生”青少年书法比赛,“约会春天读诗会”等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共计35件进行物质奖励,总价值8000元。让青少年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博物馆和优秀历史文化的认知。

4、深入开展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

分别以“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可爱的家乡”、“中华好少年”、“神奇的建筑形制——栈道”、“跨越千年的文明——张骞与丝路”为主题,开展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在走进教育联盟学校开展活动的基础上,走进留坝县、略阳县、南郑区中小学普及各类知识点。改变以往单纯的讲座形式,围绕汉中生态环境、文史知识等,增加有奖问答、拼图游戏、看图猜成语、拓片制作等环节,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深受青少年喜爱。通过知识普及和现场互动等方式,培养孩子们树立环保意识、文物保护意识以及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还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两次深入扶贫点南郑区新集镇华燕小学为贫困山区孩子们普及家乡自然生态、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基础知识,并赠送书包、书籍、学习用品等慰问品110套。近年来,共开展进校园活动39场次,参与活动中小学生达8500人次,赠送图书1550套。

5、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校外活动实践,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联合团市委共同开展“汉中市青少年校外活动暨红领巾小导游”教育实践活动,对优选的小导游进行专业培训并提供实践基地。

二、定期开展馆内特色研学教育课程

结合博物馆陈列和资源优势,创新设置研学教育“中小学生书法”、“趣味锤拓”、“小讲解员训练营”课程,每年利用寒暑假定期开展,深受家长和青少年喜爱。

1、连续两年利用暑期开展“小讲解员训练营”,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对历史文化知识、礼仪礼节、讲解技巧、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辅导,让孩子们掌握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讲解形体礼仪,语音发声技巧等,发现未知、探索想象、锻炼胆识、提升素养,提高自信心,培养孩子们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写作及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对历史文化知识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赞誉和肯定。

2、“趣味锤拓”由工作人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讲述以小见大展示时代与国家变化,现场引导孩子们参与动手制作。通过动手环节,加深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和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好奇心、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动手能力和专注力、自信心等九大能力,增长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知识,真正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和乐园。

3、“青少年书法”通过临摹博物馆镇馆之宝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和相关的课程内容体验,提高孩子们的汉字书写能力,使孩子们的书写中,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文房四宝鉴赏,更注重于学生在书法练习和书法欣赏中的体验、感悟和个性化表现。在提高书写水平的同时,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常态化开展特色教育实践活动

结合中华传统文化、馆藏文物和不同年龄层次的接受能力、兴趣点等,开展“博物馆亲子体验活动”、“博物馆里穿越时空系列活动”“妙趣横生的传统佳节系列活动”等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已具备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体,针对性强,教育成果明显等特点。其中“博物馆里穿越时空”荣获2018年陕西省首届优秀教育案例评比二等奖。

1、利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开展亲子体验活动。去年文化遗产日当天,紧紧围绕“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这一活动主题,充分利用汉中市当地资源,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规和文化遗产保护成就。组织了百余个家庭300余人,举办陶瓷器修复、捶拓、洋县皮影、洋县杖头木偶、传统制陶、龙江龙舞技艺、草龙编制、香包、端午粽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亲子体验活动。孩子们乐在其中的同时也懂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2、“博物馆里穿越时空”系列活动,依托馆藏文物,以参观讲解、观看相关视频、情景剧再现、现场体验、创意手工等环节,集合了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等特点。开展活动十余场次,参与人数达600余人次。

“博物馆里穿越时空”——对话原始人,感受120万年前居住在汉中的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了解人类进程的不易,通过讲解员讲解、观看相关视频、情景剧表演和小朋友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四个步骤,体验钻木取火,利用工具取得火种,体会到原始人的生活状态,知道了远古人从借取天火到发明钻木取火的过程,感受古人类获取和保存火种的艰难不易,培养了人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博物馆里穿越时空”——造纸小工匠,介绍东汉时期,蔡伦发现了一种更好的制作方法,经过他的努力,这种方法最终付诸实践,成为了沿用至今的造纸术。就是利用简易的造纸原材料,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将纸浆变成一张张白纸。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加强了集体意识。

“博物馆里穿越时空”——传承汉礼粽香经典,通过现场体验,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培养启迪孩子们大仁大爱的智慧人生,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博物馆里穿越时空”——汉服汉礼月圆中秋,孩子们穿上汉服,学习汉礼,亲手学做月饼,一起诵读中秋古诗词。从汉服特点到着装习俗,从传统礼仪到日常礼节,从中秋节来历到做月饼过程,从唐诗宋词到汉博初衷,孩子们在这里度过了团圆丰收的中秋佳节。通过动手体验,潜移默化的加深了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同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博物馆里穿越时空”——镜中探秘,依托汉中境内出土的精美铜镜,了解铜镜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文化,结合童话故事《白雪公主》魔镜情景剧,体验与镜子原理有关的小游戏,并融入了三菱镜、潜望镜等科学小知识体验等,首席将馆藏文物与科学小知识融入社教活动。

3、“妙趣横生的传统佳节”系列活动,依托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长期积淀和凝聚的成果,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围绕传统节日由来、传统习俗典故和习俗体验,集合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等特点,寓教于乐的同时将历史知识贯穿始终,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共开展活动十三场次,参与人数700人次。

汉中博物馆将继续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结合本馆特色,开拓创新更多适合青少年的研学教育活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责任编辑:王树潮 赵万本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w8729838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298388

陕IP备05008609号     官网:www.wangshangshanxi.cn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