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好农村路” 建设美丽新蓝田 持续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
蓝田县是革命老区,县域总面积2006平方公里,人口65.5万人,享有“中国厨师之乡”、“陕菜之乡”、“美玉之乡”称号。蓝田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交通便利,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公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农村工作全局,以实施“旅游+”战略为引领,围绕建设“四好农村路”的目标,创新工作举措,真抓实干,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明显优化,养护全面加强,路产路权得到有效保护,路域环境优美整洁,农村客运和物流服务健康有序,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蓝田县交通局局长张平章玉山通村路建设调研
一、高度重视,举全县之力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为进一步加强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力度,县政府制定了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创建工作落实到位。同时,我县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主要指标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使“四好农村路”建设由行业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
二、多措并举,“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一)注重质量,创新理念,建设好农村公路
近几年以来,我们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出公路建设与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三融合”的理念,如在实施白鹿原旅游专线、焦大路等项目,充分调研当地旅游资源、人文民俗、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超前规划设计,设置自行车道、观景台、绿化林带;在修建小寨镇董岭村产业路时,就地取材采用卵石修建了浅碟式卵石混凝土边沟、卵砾石挡土墙和路肩等,既满足公路使用功能,又充分展现乡村古朴风味。充分发挥出公路对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产业发展的积极带动作用。同时,我县紧紧围绕交通脱贫及四好农村路建设,率先在旅游专线推行建养一体化,交工验收后5年养护服务,更好诠释了建设好、管好、养护好、运营好的工作要求,有效提升公路通行能力。
面对我县财政困难的实际问题,县政府成立交通建设集团公司作为农村公路建设融资主体破解资金难题,优先保障“四好农村路”建设资金。特许成立路桥砂石骨料开发公司,在划定区域取砂采石,不但解决了公路建设优质料源问题,还有效缓解了财政配套压力。据统计,2017至2018年仅专供砂石料一项措施,解决6265万元配套,为交通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支持建成了1座高标准环保型现代化沥青混合料拌合站及混凝土拌和站。农村公路建设解决了优质料源和专业生产线,质量明显提升,工期得到保障。
近三年来,我县完成了新建、改建县乡公路等农村公路386.5公里,全面整治通村公路“油返砂”660.4公里,落实安保工程与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建设主体“三同时”,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及安全通行能力显著提高。成立县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信用评价机制,健全完善工程建设“六位一体”质量监督责任体系和“七公开”制度,使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得到了双提升。
(二)统筹兼顾、管理好农村公路
1、建立养护管理保障机制。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养护管理机构、村道管理议事机制,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责任划分明确,确保农村公路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立了稳定的增长机制。
2、加强超限运输管理。严厉打击超限运输行为,定期开展治理砂石车辆超限运输专项行动,始终保持路面高压态势,我县农村公路超限超载率稳定控制在3%以内,保护了公路建设、养护成果。
3、路域环境大幅改善。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强路域环境整治,利用公路大中修、植树种草、过村镇路段设置文化墙、花坛等,提升了道路绿化水平,美化了乡村面貌。
县领导调研产业路情况
(三)持续提升、养护好农村公路
1、管养质量稳步提升。制定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设立六个养护工区,聘用233名村民承包领养县乡公路日常保洁,列养率达100%。筹集资金购置除草机等养护机械60多台,提高了机械化养护水平。建立了桥隧养护工程师制度。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比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养护生产。
2、规范技术状况评定。去年,我们委托长安大学检测中心对县乡公路进行自动化路况综合检测,委托通宇研究中心对全县199座桥梁和6座隧道进行了定期检测,排查了桥隧的安全隐患,路况质量稳步提升,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为78.74。
3、推行城乡公路“路长制”。 我县在全省率先推行公路“路长制”,建立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村公路三级“路长制”体系,实行“一路一长”,县级、部门领导及镇街干部“三级路长”对路容路貌、绿化管护和环境卫生进行综合管理,提升了公路管理水平。
(四)整合资源、运营好农村公路
1、发展城乡客运。县政府出台了农村客运支持政策,倾斜支持通村客运,优化调整客运班线,采取“干支线互补、冷热线搭配”的方式,扩大了农村客运的覆盖和服务范围,建制村通班车比例达到100%。扎实推进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城乡客运站7家、候车亭373处,我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AAAA级标准。
2、发展城市公交。为方便城区群众出行,2014年开通了601、602路城市无人售票公交线路,县财政先后出资1100万元购买纯电动公交车20辆,对部分人群实行优惠或免票乘车。2018年8月,与市级并轨开通更多支付平台,提升了城市形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优越感大幅上升。
3、发展农村物流。以“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举、运邮结合”为思路,积极推进“互联网+农村物流”和“运邮合作”,开通了客货联运,顺丰、圆通等72家快递物流企业相继落户,实现了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
三、扎实开展交通脱贫攻坚工作
我县把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全力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县交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强化托底意识、精准意识,围绕县交通脱贫攻坚工作目标和任务,编制了交通脱贫攻坚“一卡一册一图”。去年,集中力量实施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工程337.6公里,全面完成了交通脱贫攻坚保底性任务,确保48个省定贫困村退出交通脱贫攻坚认定全面达标。
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把农村公路建成了产业路、旅游路。新建了白鹿原旅游专线等旅游公路,完善了旅游公路配套设施。在公路沿线制作文化墙和文化景观,加快“五路两侧”绿化美化工作,打造了环山路、通景路、二级网化公路等一批绿化样板,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公路景观林带,公路环境的不断提升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营造了畅洁舒美的道路交通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上级政府领导下,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努力建设“人文山水蓝田,丝路生态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