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传统文化
柞水地处秦岭南麓,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辖八镇一办8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6.5万,包茂高速、西康铁路穿境而过,生态资源优美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8.4%,有天然中草药宝库之称。西北地质公园柞水溶洞和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让柞水驰名陕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使这块沃土蕴藏着及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省市各级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效,申报省级保护名录6项,市级保护名录25项,公布县级保护名录39项,发展命名县级非遗传习所10个,建设校园非遗示范基地3个,命名非遗示范村2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柞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2007才实施了第一次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当年公布了县级保护名录17项,申报市级保护名录4项。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赢得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我们先后编印了柞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宣传手册5000份,编印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宣传彩页30000份,先后5次在全县开展了非遗进乡镇、进村、进社区的巡回宣传活动,设计制作了2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板,在全县巡回展出16场次,举办了柞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有奖问答,连续5年在县电视台播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广告21条,组织举办大型非遗宣传专场文艺晚会3次。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广泛宣传,使社会各届广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做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赢得广泛的舆论支撑和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主动出击,争取支持
2007至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初始,为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我们多次向县委县、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建议县上成立了旅游文化开发领导小组,并在文广局专设了柞水渔鼓开发办公室,从全县抽调7名工作人员到渔鼓办工作,专职从事柞水渔鼓的挖掘和保护,县财政年专项列支50万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专项经费。2010年县级机构改革中,随着文化广电合并,经县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柞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我县挖掘保护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先后出台了《柞水县挖掘保护传统文化实施办法》、《柞水县推进渔鼓文化五进工程实施细则》、《柞水县保护民间文化艺人奖励办法》,县委县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为推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从2009年至今,全县累计投入近千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三、真情扶持,解决问题
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清醒的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深藏在民间,既要做好普查挖掘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保护传承工作。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业务部门,在做好普查,摸清家底的同时,工作的重心是保护传承。近年来,我们把做好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每年定出详细的工作规划和任务清单,特别是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实施跟踪管理、上门服务、解决项目在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如2014年针对省级保护名录“杏坪皮纸手工技艺”保护传承工作,我们两次深入保护地杏坪镇金口村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现有23户手工作坊存在构皮蒸穣、土窑破旧不堪且存在生态环保问题,通村道路泥泞难行等。我们及时向县政府有关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并和交通、环保、科技等部门主动对接,通过不懈努力,争取交通部门扶持通村道路改造资金2万元,硬化了800米的通村水泥路,争取县供销合作社扶持专项资金3万元,为金口村手工皮纸作坊改造修缮了5个土窑,将原柴火烧窑改造为煤烧窑,并通过县环保局、科技局联合支持,将杏坪皮纸手工技艺中的环境污染列为陕西省环境污染课题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工艺革新和污水处理。又如,在保护省级非遗名录“柞水十三花”传承过程中,我们积极争取县妇联、县劳动就业局、县农业局对该项目进行扶持和支持,县妇联会从“巾帼能手创业”基金中为传承人李春花扶持2万元,县劳动就业局从就业创业基金中扶持3万元,县农业局从美丽乡村建设基金中,为该项目扶持5万元。使传承人李春花在柞水农家乐集群开办了6个“柞水十三花”连锁店,带动就业36人。再如,我们为柞水渔鼓市县传承人多方奔走、积极呼吁,赢得了财政积极响应和支持,对50余名传承人年补助600元。从2013年至今,我们坚持每年对省市非遗传承人进行一次登门走访慰问,真情扶持,调动了传承人常态化参与非遗项目传承普及的积极性。
四、搭建平台,活态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做好挖掘申报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活态保护和传承普及工作,我们坚持搭建平台活态保护的工作思路,先后策划组织“柞水渔鼓创演大赛”、“柞水手工技艺展示大赛”、“柞水饮食文化技能大赛”,通过各种活动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社会经济有机融合,使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五、制定规划,做优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深知守护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为切实做好柞水传统文化长久保护工作,我们先后为“杏坪皮纸手工技艺”、“柞水渔鼓”、“柞水草编”、“柞水手工老油坊”分别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柞水渔鼓”作为柞水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全力进行打造,经过不懈努力,已将柞水渔鼓成功申报为中国渔鼓文化之乡。“杏坪皮纸手工技艺”已列为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目前,已按规划有序推进。2017年实施了千亩构树林种植计划,在杏坪镇规划建设了2700亩构树林,杏坪镇金口村、闫坪村手工皮纸作坊已列为乡村振兴计划一村一品示范项目,两村规划设计图已上报陕西省建设厅待审批。
六、非遗引领,助推脱贫
在举国上下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潮流中,我们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现有的25个市级非遗项目中,筛选出“杏坪手工皮纸技艺”、“柞水十三花”、“柞水盘龙药酒技艺”、“柞水草编技艺”、“柞水渔鼓”等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示范引领项目,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这些非遗项目的制作,共吸纳贫困户826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93万元(其中盘龙药酒技艺解决贫困户就业511人,柞水十三花吸纳贫困户就业40人,杏坪皮纸技艺吸纳贫困户81人,柞水渔鼓吸纳贫困户138人就业,柞水草编吸纳贫困户56人就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已成为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打造一村一品的文化产业。
尽管我们在保护传承民间优秀文化方面做了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但和兄弟县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工作中还有许多短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专业干部匮乏,非遗保护费不足,各级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许多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等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总之,我们将克服困难,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正能量,助推脱贫攻坚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