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柞水地处秦岭南麓,面积2332平方公里,辖八镇一街办,81个行政村(社区),人口16.5万。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进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跨越发展,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基本保障,文化乐民、文化惠民、文化养民、文化富民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共享,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投资2500万元新建2048平方米的新剧院2011年已正式投入使用,使用率达67%;投资2100万元新建6680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大楼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八镇一街办建设了文化站,规划建设了四个乡镇文化广场,67个村文化活动室;在城区规划建设了160平方米的广场“百姓大舞台”;农家书屋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7%,广播电视发射覆盖率达到96.3%;全县投放配赠图书49万册、书柜264个、阅览桌68张、阅读椅480个、文化共享电脑208台、投影仪105套;配赠鼓乐器材129件套、乐器120件套、秧歌服2100套、文化活动道具530件套;配赠户户通电视接收器材20930件套。县工人俱乐部、县科技馆、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有机衔接,免费对公众开放使用。县文化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被命名为国家二级馆,日趋完善的文化设施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成效
近年来,县文化广电部门立足县情,把积极作为、主动作为视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宗旨,不断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方法、新理念、新举措,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广播电视引领主旋律。年总新闻上稿率880条,省台上稿6件,市台上稿76件,自办节目以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宗旨,柞水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率逐年攀升,已达到74.6%和83.7%。
二是精品文化惠及人民群众。专业剧团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同时,把送戏下乡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年平均送戏下乡一百余场次,确保每个行政村免费看一场戏。
三是电影惠民工程持续发力。2012年至2014年,平均年免费为群众放映电影1447场次,2017年免费放映电影890场次,村(社区)年均免费为群众公映电影10场次。
四是“书香柞水”提供丰富精神产品。图书馆年免费接待读者4.2万人次,借阅读书1.7万人次,流动书屋服务到基层,“书香柞水”传播着知识的力量。
五是文化馆免费开放日趋完善。年接待市民参加各类公益文化活动1.8万人次,免费培训镇村(社区)文化骨干1000人次,“送欢乐乡村行”、“文化赶大集”在文化惠民中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好评,被命名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品牌。
六是民间文化活动日趋繁荣。截止2017年来,全县已扶持发展民间文艺社团58个,成员发展1300多人,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26场次,受益群众8万人次。
七是培育壮大文化队伍。在发展文化设施的同时,注重培养县镇村三级文化骨干,在全县扶持培育了20个文化典型示范户,评选树立了10个优秀民间文艺社团,命名表彰了30名乡村文化能人,推荐命名了100名乡村文化乡贤。
八是传统文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充分利用柞水渔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成功申报中国渔鼓文化之乡,并以渔鼓文化元素,全力打造精品剧目渔鼓山歌剧《孝义川》,获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文华大类。
民间文化艺术节、渔鼓创演大赛、中国梦柞水美周末大家唱等正在形成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序推进
在深入学习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过程中,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已进入县委、县政府决策之中,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法人治理工作已完成调研摸底,实施方案已呈报县政府审定,文化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已形成文本方案。
但是,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图书馆、文化馆仅靠国家免费开放补贴运行,村级文化建设靠省每村1万元补助,市县两级没有一分钱投入和相应的扶持预算。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城乡差距大。镇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十分简陋和落后,许多乡镇文化站被挤用占用,文化活动器材管理不善,不能发挥作用。乡村规划建设缺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一规划和布局。
三是文化队伍人才奇缺,管理机制存在弊端。以柞水为例。目前全县文化广电职工总数159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人员6人,中级职称28人,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已呈青黄不接现象,管理机制上也存在不足和弊端,尤以乡镇最为突出,机构改革中将原有文化站撤并入乡镇公用综合服务站,一站只设一名图书岗,一名文化岗,且长期服从服务于乡镇中心工作,不能专一文化服务工作。人才流动,只有出口没有进口。
四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人治理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缓慢,政府供血明显不足。
五是服务方式服务模式有待创新改进。文化事业单位和公共文化服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工作活力,缺乏创优激情。
建议和对策:
一、全面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各级政府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在文化服务设施、基本财力投入上要依法予以保障,特别是市县两级要主动担负政府主导的功能和作用。
二、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等投入,真正形成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三、制定出台繁荣群众文艺促进文化发展的激励性导向政策,鼓励民间文化传承、民间文艺创作、民间文艺社团发展,从而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协调发展。
四、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促进文化建设。要把文化发展列为各级特别是乡镇目标考核主要内容之一,必要时也可实施一票否决,真正形成共抓文化共建文化的工作合力。
五、市一级应破解用人机制,开通文化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绿色通道,对短缺而又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引进和公开自主聘用。
柞水县文化广播影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