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梁工业园区企业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
榆阳区麻黄梁工业集中区,位于榆林城区东20公里处,属固定和半固定黄沙与土丘地,土地资源丰富,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核准面积30平方公里。集中区地理位置很具优势:不污染榆林城区水源,不压矿藏资源,不存在原有任何建筑物,不占用农民耕地;用煤十分便利,处于榆林矿区边缘;榆阳区麻黄梁工业集中区土地功能总体定位为工业用地,主要分为四类用地:轻工业用地、重工业用地、综合管理用地、居住用地。其中综合管理用地区包括行政管理中心、商业服务中心、工业研发信息中心、职工生活中心。重工业地区还包括一个环境监理站。
园区切实加强土地控制,不断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做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力求节约每寸土地。加大对企业用而不足的土地和效益不佳企业土地的收储力度,提高存量土地的保有成本,清理闲置土地,对批多用少、批而未用的土地,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措施,对有能力增资扩股的限期增资扩股,对闲置超过两年的地块要依法收回。
榆阳区麻黄梁工业集中区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工业集中区一期7.718平方公里的选址和土地征用、实施了控制性总体规划和1:1000地形地貌测绘,通过了区域环评和水资源论证、水保方案论证工作。累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8亿元,建成工业集中区至旧榆神路连接线5.4公里高等级油路,榆林城区20公里高级油路,建成工业集中区内中央大道8公里,建成环区道路6.3公里。完成8公里输水管线工程和24公里的高压输变工程。完成产业项目投资8亿元,建成60万吨规模的兰炭生产项目2个,已经投入生产,正在建设3.5万台汽车组装制造厂、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120万吨兰炭、20万吨煤焦油加氢项目和1.5万吨硅钙生产项目。天朗公司25万吨煤焦油加工项目和工业集中区铁路专线项目完成所有前期工作,即将动工建设。
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目标:2008年至2010年为一期工程,规划面积8平方千米,主要建设内容:年产钢结构产品5万吨,年产氯乙烯6万吨,年产5万台新能源专用车,年产兰炭700万吨、硅铁8万吨、硅钙10万吨、金属镁4万吨、电石20万吨、煤焦油加氢98万吨、甲醇30万吨、新型建材90万吨;2011年至2015年为二期工程,规划面积15平方千米,主要建设内容有:年产钢结构产品5万吨,扩大电石及钛合金产能,开发兰炭下游产品,利用粉煤、粉焦生产型煤、型焦、活性炭等产品,利用陕北地区丰富的盐资源生产纯碱,电解铝等;远期(2016-2020年)根据发展需要,将规划区用地面积扩大为40平方公里,形成较大规模的、功能比较完善的榆阳区麻黄梁工业集中区。
榆阳三江煤化有限责任公司90万吨/年煤干馏综合利用试验示范项目、榆阳区同达煤化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年兰炭工程项目、榆林东方集团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专用汽车制造建设项目均已投产;榆林亚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100万吨/年水泥粉磨站项目正在建设;陕煤化工集团基泰集团2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及循环经济项目、榆林矿业集团天朗时代煤化有限公司25万吨/年煤焦油加氢配套120万吨/年兰炭——剩余煤气发电——电石综合循环经济工程项目、光汇电力冶炼公司1.5万吨/年硅钙项目、榆林兴旺源高炉喷吹项目已启动建设。
根据工业集中区主导产业的前景规划,到2020年,全区GDP预期增长速度达到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全区GDP将实现比2010年翻两番,实际GDP应该是2010年的4.44倍,达到3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达到9000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2.4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占70%。据初步测算,入区项目投资370.7亿元,年销售收入1457.8亿元,年利润122.89亿元。届时,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进一步提高,全面实现强区富民目标,使榆阳区真正成为西部经济强区,能源大区。
工业集中区加强管委会行政服务,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促进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能,促进项目建设。由主要领导带头,及时掌握和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及时化解项目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工业集中区对入区企业提供全过程服务,在经营管理、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企业以支持,对项目建设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办理,实现项目建设无障碍,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工业集中区预计建设现代物流运输体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形成铁路、公路运输相结合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
为了加快榆阳区麻黄梁工业集中区发展,推进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业集中区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一、 强化企业环境监管
1、对科技含量不高,三废处理技术不成熟,投资规模小、投资强度低、产出效益差的项目,坚决“一票否决”;2、严惩环境不法行为,对存在明显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坚决实施强制停业整顿;3、继续改造集中区排污管网,封堵地下排污口,对废水排放情况实施24小时动态监测;4、实施企业环境等级考核,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5、加强集中区水资源管理;6、开展环保专项整治活动,集中整治污水、恶臭气体污染,实现控减目标。
二、加强环保基础设施配套
在污水处理厂、供热站、供热管网、绿化隔离带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力度,全面推进工业集中区废气总管和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
三、推进化工产业链体系建设
在产业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产业布局规划,通过化工企业之间产品的相互配套,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一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思路,通过副产物和废弃物在企业间的循环利用,进一步完善工业集中区废物交换利用系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资源在区内的优化配置、集约利用、闭路循环和有效增值。再就是在建设循环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化工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将环境保护与化工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生态工业网络中各环节的质量。
集中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丰富的资源为载体,以实施重点科技项目为突破,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升以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以兰炭为主的产业迅速发展。提高工业集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工业集中区的优势企业以优势产品为切入点,突出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实现创新能力优势互补,形成以兰炭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工业集中区的环境、气候。
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大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大力引进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数量充足、能够满足工业集中区发展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进驻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均对原有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大大提升行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工业集中区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居同行同行业前列,主导产品质量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预计到2012年,全区要实现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最优。一是持续不断提升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要加大研发力度,研究最佳的工艺条件,提高产品的品质,降低能耗,降低三废的产生量。加大先进设备、自动化设备的选用,普遍推广DCS自动控制系统,以连续化、自动化的生产工艺带动产品品质的提高。二是在工业集中区全面推进质量、环保、安全、劳动标准化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认证工作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工业集中区大部分企业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发布、文件流转、邮件传输等功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大多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对外进行企业介绍、产品介绍、信息反馈。企业普遍使用信息系统对员工考勤进行管理。预计到2012年,园区企业实现信息化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方面的全方位应用,真正实现“两化融合”。一是注重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构建为工业集中区服务的功用基础信息资源库。二是注重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的建设。企业信息化过程就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的过程,要借助社会力量,政府鼓励支持,构建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三是注重工业集中区企业信息集成体系建设和运用。完善集中区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集中区信息服务功能建设,建设集中区企业信息化应用网络平台,构建化工企业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平台和物流平台,通过信息化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佳匹配,形成产业聚集、经济互动的空间机构。
榆阳区麻黄梁工业集中区自成立以来,受到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把麻黄梁工业集中区放在一个榆阳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区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工业集中区相关问题,并亲临工业集中区进行视察和现场指导。2008年4月17日和2009年5月10日市委常委、市委书记李金柱两次带领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工业集中区进行视察指导,听取了工业集中区建设情况的汇报,并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意见和建议,有力的支持了榆阳区麻黄梁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5月19日,榆林企业家回乡创业大会在工业区召开现场会,来自全国各地榆林籍的300多名企业家考察和参观了工业集中区的建设情况。2009年5月26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正永视察工业集中区并参加了陕煤化集团,基泰集团煤焦油加氢及循环经济项目的奠基仪式,市区两级主要领导陪同视察。
榆阳区麻黄梁工业集中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成为榆林市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榆阳区发展高载能工业和轻工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是榆阳区北部煤矿采掘区和麻黄梁工业集中区的重要服务基地,其综合管理区和居民区用地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开发性,是榆林市高载能工业循环示范区和节能绿化环保的工业集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