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场

  • 开发区

  • 开发区

  • 创新榆林

  • 小区

  • 大美榆林

  • 大讲堂

  • 创意大赛

  • 榆林大剧院

  • 榆林大剧院

“十一五”期间是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榆林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高速发展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开发规模,实现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将榆林经济开发区建成以能源重化工基地核心园区为主体,集城市新区、能源化工区、轻工业区、生态文化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一体的榆林经济新区是榆林经济开发区今后5-10年的发展目标。按照《榆林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根据榆林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战略部署和产业政策,榆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结合开发区发展现状特编制本规划,作为今后5-10年榆林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文件。

一、榆林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榆林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

榆林经济开发区是 1999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以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为主体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这六年,是开发区建设中关键的六年,也是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绘制蓝图、打好基础的六年,榆林经济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西部大开发和榆林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为契机,明确了开发区的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围绕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内部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按照科学性、可行性和超前性的原则,先后编制了各级各项规划,并在建设中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二是集约用地,强化管理,全面推行开发区土地资源市场化、规范化、合理化运做,培育了开发区科学、成熟的土地市场,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战略,强行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目前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了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四是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服务入区为宗旨,以建设一流投资环境为目标,按照“走出去,请进来,内引外联,多方联动”的思路,全面开展了招商引资工作。截止2005年,开发区批准入区项目95个,计划总投资81亿元,5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达160137万元,开发区作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园区和榆林新城区已初具雏形。五是进一步理顺了各种关系,管理程序日趋完善,内设机构逐步健全,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一个有能力、有实力、肯干事、肯负责、团结努力的工作团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999年省政府批准成立榆林经济开发区时曾明确定位榆林经济开发区是以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为主体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但随着这几年的开发建设,我们发现开发区同周边各资源富集地市和榆林市内各区县相比,资源优势不很明显,甚至还相对处于劣势;同时经过6年来的发展,开发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上能源重化工项目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受到很大制约,目前已入区的有行政办公、房地产开发项目,也有轻工业、食品工业、加工业项目,还有能源化工项目和建材工业项目,产业结构比较复杂。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和一些实际情况,开发区最初以能源重化工项目为主体的定位在事实上已有失偏颇。因此,在下个五年规划中,如何合理定位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如何合理定位开发区的产业政策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2、根据最初以能源重化工基地为主体的定位,这几年,榆林经济开发区一直坚持以项目带动战略,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引进能源重化工项目为主要工作目标,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在近一两年这一段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发展思路和主要工作比较模糊。这主要是出于生态环境保护、化工园区用地比较紧张、能源化工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进展不明显、入区项目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是继续以引进能源重化工大项目为主要工作方向,还是考虑以“一区多园”的思路,拓展开发空间,将能源重化工项目布局在新开发的化工园区,在现有规划区内布置其他产业项目。确定新时期内开发区发展思路和主要工作方针,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这几年来,由于受到了国家宏观调控和三岔湾村村民事件的影响,开发区很多已入区项目未能按计划实施,同时还影响了新投资的加入程度。各项投资力度还不够大,重大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基础设施中供水、供暖、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总体来说,这几年榆林经济开发区还处于绘制蓝图、打好基础的时期,开发区目前的发展速度、整体水平、总量规模及各项投资还达不到当初建立开发区时的初衷,与建设西部一流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发展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4、内外关系还未能完全理顺,内部功能还需更加完善,管理运行体制还不够健全,体制政策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干部职工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吃苦意识不强,整体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必须在新的五年规划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今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发展时期,更是我区要建成西部一流经济开发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节约化、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化等多种趋势,既为我区进一步开放创新,全面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契机,又使我区面临新的挑战。

1、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更加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与世界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能源持续紧缺,能源化工产品创新和低能耗将成为在市场上取得胜利的关键。这就迫使我们要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压力,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入区项目决策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新型产品体系。同时在科学创新中必须要依靠先进生产力,依托先进技术,变资源优势为科技优势、效益优势。只有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才能取得突破性、跳跃式发展。

2、我国经济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的平稳较快发展时期。国内环境将会给我区带来了很大挑战和机遇,我区要积极适应国家的这种战略发展思路,在各项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进创新科技技术、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坚持走以创新求发展的路子。在开发建设中要更加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中走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的路子,合理定位各项产业结构,不上重复建设的、市场风险大的、高能耗的初级产品,大力发展以初级产品为原料的、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建材化工、生物化工产品。

3、能源的持续短缺将会给我区的发展带来很大机遇,但周边地区(县)依托比我区更加明显的资源优势高速发展将给我区带来很大压力,作为城区一部分我区在项目建设上的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比较短缺的水资源和较为紧张的土地资源等问题将仍是我区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指导思想、 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优化体制,按照“一区多园”的战略构想,牢固树立“大服务、大招商、大转化、大产业、大园区”的理念,整体提升开发区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为榆林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思路:以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围绕一个目标,抢抓两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突出四大特色,抓好五个重点,建成六大项目,建设七大园区”。就是围绕建设西部一流开发区的目标 ;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建设两大机遇;实施结构调整、开放带动和产业兴区三大战略;突出发展能源、化工、建材、高新技术四大支柱产业;抓好基础设施、规划管理、招商引资、资源储备、土地经营五个重点;建成15万吨聚氯乙烯、20万吨煤基甲醇、10万吨青岛啤酒、400万重量箱特种玻璃、15万吨醋酸、2 × 5万千瓦自备热电厂六大产业项目;打造榆林现代化高尚社区、综合加工工业区、精细化工产业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高耗能示范园区、高科技生态示范园区、榆林民俗文化示范园区等七大园区。

(三)奋斗目标

通过“十一五”建设,初步构筑开发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形成和壮大能源、化工、建材、加工、房地产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一五”末,开发区实现科工贸总收取 50亿元,GDP30亿元,财政收入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

三、完成规划目标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配套服务园区。以现有规划区北区为载体,重点建设榆林中学、华栋中学、开发区高级中学、小学、幼儿园,榆林市体育场,沙河桥头广场、中心广场,商业步行街,榆林市委、人大、政协办公小区,榆林第二医院、街景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房地产小区,积极引进金融、保险、法律、科技、信息等服务机构,扩增城市容量,强化城市功能,使北区尽快形成榆林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城区。

(二)综合加工工业区建设。以建材、轻纺、食品加工、汽车改装等产业为重点,建设 10万吨啤酒、400万吨重量箱特种玻璃、5000辆汽车改装、轻工产业园等项目。

(三)精细化工产业区。重点建设 20万吨醋酸、15万吨聚氯乙烯、20万吨煤基甲醇、4万吨甲烷氯化物、2万吨聚甲醛等项目,配套开发甲醇下游产品,形成初级产品、中间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完整的产业链。

(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与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榆横矿区,依托巴拉素井田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以 60万吨甲醇起 步,最终形成 210万吨甲醇、100万吨二甲醚、27.3万吨乙烯、22.7万吨丙烯、20万吨聚乙烯、23万吨聚丙烯、20万吨醋酸乙烯、7万吨聚乙烯醇的生产规模,发展燃料甲醇产品及甲醇的下游产品。

(五)高耗能示范园区建设。依托煤-盐-气资源优势,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合作,在榆横矿区红石桥井区,规划建设煤盐气综合利用多联产项目园区,以电为龙头,起步建设 2×30万KW电厂,发展焦炭、电石、硅铁、烧碱、聚氯乙烯等高耗能产品。

(六)高科技生态示范园区建设。为营造开发区人才服务优势,强化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智力资源基础,规划在现有规划区北部建设开发区卫星城,重点建设一座以培养能源化工产业基础人才为重点的综合性职业示范大学,配套建设具有沙漠特色的别墅区,吸引省内外乃至国内、国际有知名影响力的专家和科技人才施教,在为国家榆林能源化工基地输送人才的同时,培育和形成开发区高科技企业项目孵化器。

(七)世界—榆林民俗文化园区建设。榆林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现代文化底蕴,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独特区域。按照“精、全、新、特”的要求,规划建设一座浓缩榆林陕北民俗文化的示范园区,重点承载榆林民间工艺、历史轶闻、饮食、民乐、文化遗产、革命传统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形成“观一景而知榆林”的独特氛围,提升榆林旅游文化产业品,更好地服务于榆林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四、工作措施和政策保障

(一)加强 基础方面的配套建设

1、母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开发区母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开发区的给水、排水、通讯、供热、电力、供气、道路等基础设施主、次干道及支路32条全面建成,总里程78公里,预计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多元,母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方面完全满足入区项目的建设条件,达到“七通一平”的水平。

2、子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开发区“一区多园”的发展目标,开发区完成子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基础方面的建设工作。

3、加强项目的配套建设

对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性强的扶持类和鼓励类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集中办理有关手续,优先配置项目所需的原材料以及 煤、运等资源 。

(二)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简化审批手续,对投资项目相关业务办理,公开办事政策、公开办事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人员,承诺服务标准和服务时限;严格执行两证一书一票一卡制度 (即:《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进企业收费审批通知书》、统一收费票据、收费登记卡),维护投资者合法利益, 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认证制度和付费登记卡制度,由经济发展局审核备案后,报请市政府颁发《榆林市人民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证书》,核准应享受的 优惠政策, 发放《榆林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付费登记卡》, 扶持、鼓励类项目,经济发展局要从项目签约、立项、审批、建设直至运营,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服务, 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

(三) 制定土地集约政策

加强新进项目的用地管理,依据不同行业的建筑容积率、投资强度等控制指标核定项目用地规模。工业项目投资强度要达到省规定控制指标,企业内部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控制在总用地的 7%以内,厂区绿地率控制在15-20%,开发区综合绿地率控制在25-30%;企业用地建筑系数应达到50%以上;鼓励建设多层厂房,严格控制单层房,初工艺流程或生产安全有特殊要求以外,重工业项目容积率应达到1以上,其它工业项目容积率应达到1.2以上。

(四)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在我区投资的 外商企业,免征地方所得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城市房地产税; 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鼓励类外商企业所得税在享受优惠政策期满后,再减按 15%税率征收。同时对新建的扶持、鼓励类内资企业, 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并 从开始获利年度起 五年内,企业所得税 开发区分享部分由开发区财政全额奖励给纳税人。

(五)制定财政扶持政策

开发区财政每年从新增企业上缴地方税中提取 5~10%, 设立开发区投资促进基金, 主要用于 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建立扶持、鼓励类项目的 贷款担保基金、贴息基金和招商引资奖励基金,同时对扶持、鼓励类项目 建设期间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国家和省政府规定应上缴省以上的,按最低标准执行;属我区收缴的,一律予以免收。

(六)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在“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管理人才、企业家人才和科研开发人才,特别是要加快外向型经济“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在职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技能素质。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高级人才参与开发区建设。建立健全用人制度,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和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政策环境和用人机制。

(七)搭建融资平台

以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市场定位为导向,以开发区建成、续建、待建的15万吨聚氯乙稀、20万吨煤制甲醇、15万吨醋酸、400万重量箱特种玻璃、绿豆加工厂项目为核心,通过积极调研考察,筛选储备一批起点高、开发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的化工下游产品、建材、食品加工等项目,以项目广泛吸引民间资金,采用合资、合作、独资等多种方式来开发区投资建设,搭建融资平台。

(八)政策建议

1、资源配置,目前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七通一平”的水平,为进一步确保能源化工、建材、食品等项目的顺利建设,同时为项目的储备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充分体现开发区优势。建议市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开发区的土地储备力度,在煤、盐、水资源的配置上优先考虑开发区,确保开发区项目建设的连续性和延续性。

2、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建议市政府研究制定出对扶持、鼓励类项目的具体措施,加大开发区的开放程度和政策倾斜力度,在同等条件下,全国同类型项目优先考虑在开发区建设,同时对一些市场前景大、资金落实难的项目,市上拿出一部分资金,组建项目投资公司,通过设立发展基金、股票上市、资金担保等方式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启动项目建设。

责任编辑:王树潮 赵万本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w8729838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298388

陕IP备05008609号     官网:www.wangshangshanxi.cn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