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桑梓 领民稼樯
——记高陵县鹿苑镇东街村村委会主任刘双印
在洋洋八百里秦川的中心地带, 有个奇特的景观,人们虽然很少去观光,但它却常常被人们提起,这个景观就是“泾渭交汇处”。渭河发源于陕西西府的黄土高原,自西向东,一路行来,拖泥带水,河则变浊,而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潺潺涌动,虽经曲折,水却清澈,两河相汇于西安市北部的高陵县,合股之后,沿渭河岸浩浩东去,在河床中,各行一半,一清一浊,故有了人们所言的“泾渭分明”。
刘双印就爱去“泾渭交汇处”观光,他从小就爱去看一清一浊两河相交相汇的景观,以至于这个景观所形成的词在他的脑海中深深地扎下根,甚至影响了他的半生。在悠悠的岁月中,他由一个爱看“泾渭分明”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村长,一个百姓的领路人。但他处事的准则依然未变,“泾渭分明”,他说自己之所以在改革大潮中能稳健地站于潮头,得益“泾渭分明”这个景观和词组,为百姓办事他坚持“泾渭分明”,这是他的法宝,只有“泾渭分明”,处世就有了条理,有了条理组织和百姓才信任于你,如此受人信任,干起事来才洒脱。他还说,当然了,“泾渭分明”要灌输在意识里和理念中的,更重要的是要贯穿在人生的整个行程中,百姓的眼睛是时刻看着你的,作为村干部,你只讲理论,而不在行动中实施,那百姓是不会认同你的,百姓不认同你,你就得下台,因为村民组织法在那儿放着哩,那是老百姓监督一个村干部的武器。
从1995年担任村干部起,整整十年,刘双印之所以受村民拥戴,正因为他在坚实地实践着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时,他还把“泾渭分明”用在自己为百姓营造福祉的行动中。
爱戴毛主席 崇尚为人民服务
48岁的刘双印特别的崇敬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的卧室里,毛主席的画像充盈整个房间,在他所开的吉普车的挡风玻璃内侧,一排溜布满着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家的画像,在他的会议室,毛主席的画像被放大后悬挂于大楼内侧,而在他的办公室,他把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照片集中装在一个诺大的玻璃镜框,置于自己办公桌的对面,只要抬头,皆可看见,刘双印年龄不算大,却特别喜欢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领袖。他说,他不仅仅喜欢毛主席等老一辈领袖的画像,更喜欢毛主席的思想和理论,他特别崇尚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他自小接受了这五个字后,就立志要为人民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岁月磨砺,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如今,身为一村之长,他想的是如何为人民服务,干的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实事。在他的卧室,有他自己用水笔写的一个小条幅,上书“当干部不为百姓干实事,还不如不当,还不如回家种红薯”。正因为他心中至始至终装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他被评为镇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个人,被大家选为人大代表,这些荣誉他受之无愧,因为他之所以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想干出个样、一心想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想法和行动,就是为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梦想,就是在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修建商业街 安置失地人
高陵县对西安市而言是个卫星城市,而东街村位于高陵县中心,自然是“白菜心”地带。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高陵县城建设的不断扩张,随着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东街村的土地却在逐渐减少,失地的人口越来越多。而对如此现状,刘双印心急如焚,城市建设用地来找他,他深知此举乃是县政府为百姓创造的千秋大业,不能不给,给了城市建设用地,农民又来找他,土地对农民而言,那是命根子,是养家糊口的根本。他也是农民,深知土地的重要。面对“两难”现状,他也迷茫过,发展和生计都是大事,怎么办?迷茫于他是深思熟虑的过程,那个过程停顿之后,他便有了良策,那就是自己想办法安置失地的农民,有了阵痛和想法,便有了完美的计划和结果,在他的运筹帷幄,四处呼号奔波下,一条商业街拔地而起了。他对村民们说,你们不是愁着失地后无法生活生存吗?来吧,这商业街就是村上给你们的舞台,也是村上给你们养家糊口的平台。如此以来,50户村民搬进了漂亮繁华而富有活力的商业街,农民成了市民,刨了一辈子黄土圪垃的手变成了发货收钱的手,晒了半辈子太阳的脑袋如今四季均在凉屋里思谋经营商品,村民笑了,政府的领导人笑了。与此同时,他还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建起了大型停车场,又安置了不少村民,百姓能不高兴吗?
做产业调整大文章 让有限土地产生无限价值
东街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一边是繁华似锦的美丽街景,一边是香禾疯长的漫漫田畴,土地面积随着发展减少了,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了,刘双印十分焦虑。如何让有限的土地产生出无限的价值,稳定民心,替政府分忧,他想,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广主体种植。有了此想法,他便开始进行详细周密的市场调研,最终,通过他有理有力、有数有账的对比,一场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在东街村轰轰烈烈地展开。几年下来,雪枣、大棚菜、苹果、酥梨替代了一年两料的庄稼,当村民们把水果变成钱,把收入算清后才知道,原来刘主任是想让咱们多挣钱哩!刘双印说:“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要村民知道在有限的地里能产生无限的价值,这不但是东街村的现实,也是中央的号召,中央的号召能不合民心吗?自己所做的,也是在落实号召而已。”
建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巩固调整产业链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收效后,如何巩固其成果,是刘双印想的又一个问题。2005年春,他又组织村民讨论自己的想法,即投资100万元在村中建设一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村民听后认为此举可行,大家举手通过后,他又忙碌起来,找人规划设计,购置材料,不到半年时间,市场建起了,村民愁的果蔬无处交易的问题解决了,大家对产业结构调整更有了信心。而刘双印却说,建市场的目的不仅仅是巩固产业结构成果,为大家的果蔬培育市场,更重要的是让部分失地村民有活干,有事做,有班上.让他们对党和政府的关怀有切身体会。他说一个村干部,论权利没有多大,论官位没有级别,但村干部往往就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百姓心中的化身,你为百姓谋事、想事,百姓感激的不是你个人,而是党和政府。所以,村干部不是官,责任却重千斤,这是我们一些村干部常常在一起交流的肺腑之言。
建设家园 造福桑梓
如今的东街村,投资200万元修建的街道规划整齐,商业街生意兴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日日人头攒动。无事时,刘双印这儿转转,那儿看看,村民说他是一尊神,一尊令人敬仰的神,他却说,大家敬咱,咱并没有什么能耐,是咱心中有村民而已,仅仅只是为百姓作了点实事而已。
刘双印所做的实事何止一件两件,在村委会大楼里,村委会会议室、党员活动室、村民接待室、计划生育宣传室,样样齐全,且样样观后令人赞叹不已。妻子说,村委会就是老刘的家,村民说,村委会是刘村长为村民谋福祉的所在,施展才华的阵地,而他却说,自己一到村委会,不知为什么,就有一种感觉和反应,一种要做点什么的想法。正是他的这种感觉,东街村变了,发展了,富有了,事业顺了,人心齐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村子的名声也在不觉中越传越远。受政府表彰奖励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
目前,东街村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模范村委会”、“两安市先进村委会”、“西安市小康先进村党支部”、“高陵县五个好党支部”、“文明村”、“示范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单位”、“交通安全示范村”等。
面对荣誉,刘双印并没有沉醉其中,他说,发展是无止境的,为村民服务是无止境的,自己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只要村民还愿意赋予权利,让自己为大家服务,自己就会一如既往的服好务,把大事小事办好,让东街村成为名符其实的小康村,真正为构筑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