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陕西,让陕西走向世界

非遗

京津冀观察|携手为非遗注入新生机

发布时间:2024/11/15 浏览量:1126

烁金流光的烧箔画、色彩绚丽的扎染挂毯、典雅隽永的古风扇子……过去两个月,50余名京津冀地区非遗传承人集中学艺,在行业专家指导下,结合老手艺与新理念,推出了一系列异常精美的文创作品。

非遗,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的文化传承。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非遗名片数不胜数,从石影雕到花丝镶嵌,从景泰蓝到绳艺编织,诸多老手艺在圈内享有盛名。三地传承人的交流互鉴、作品联展,让京津冀非遗项目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那些承载了古风之韵、文化之美的创作,也再次惊艳了时光。

确保非遗项目后继有人,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重要基础,也是京津冀文化协同的应有之义。近年来,三地充分整合资源,携手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非遗研培班,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三地“守艺人”精进技能、创新技艺。一方面,引导非遗传承人联展巡演、紧跟市场,不断提升传承发展的造血能力。正所谓,“代代接力,非遗才能不断焕发光彩。”随着三地非遗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健全,职业尊荣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新匠人开始接棒老手艺,以诚挚匠心和创新表达,为悠悠古韵注入新的生命力。

研究显示,非遗并非孤立的文化现象,以活态传承激发更大活力,需要与其他文化形态跨界合作。对于京津冀来说,合作机制已初步打通,进一步擦亮非遗名片,大有可为空间。聚焦“非遗+”大文章,三地也正开启积极尝试。或把非遗引入不同的艺术形式,或依托非遗策划旅游项目,或开发文创周边等等。伴随非遗传承火起来、潮起来,“指尖技艺”也逐步转化为“指尖经济”。据报道,在河北定兴,千余名绣娘借宫绣技艺秀出美好生活,民间艺术小工坊成了致富大产业,值得借鉴。

长于大地、顺于时令,源于劳作、寓于生活,古老非遗是历史的馈赠,是宝贵的财富。与时俱进,深化协同,细心挖掘这座富矿,既能让文化之光点亮美好生活,也会为京津冀文化发展再添助力。

联系我们

电话:029-87298388

广告:135-7227-5668

招商:158-2907-4800

邮箱:w87298388@163.com

官网:http://www.wangshangshaanxi.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省政府北门68号院

主办单位:网上陕西数字互联编辑部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省政府北门68号院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网上陕西数字互联观点。

如有不当或有误,请联系本网E-mail:w87298388@163.com   我们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客服:158-2907-4800      电话:029-87298388       技术支持:丰巢科技

网上陕西数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