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同 志 简 历 |
王毅,职责:主持全面工作,并分管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外资处,规划财务处、香港融迪公司和翠薇公司的工作。
男,汉族,1959年2月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1977年3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西安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西安市招商局局长、党委书记。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市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第十一届市委委员。西安市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精通英语。
|
1977.03 - 1978.08 |
陕西缝纫机厂锻压车间工人、团支部书记 |
1978.08 - 1982.07 |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能源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
1982.07 - 1983.07 |
西安外国语学院接受出国留学培训,班长 |
1983.07 - 1986.08 |
煤炭部中美合作办公室项目负责人(其间:1983.09 - 1984.07在美国丹佛大学学习;1984.09 - 1984.12在美国内政部能源地质局培训) |
1986.08 - 1989.02 |
陕西省贸促会展览部、联络信息部干部 |
1989.02 - 1994.12 |
陕西省贸促会世贸中心业务部经理(副处级)、会务部副部长 |
1994.12 - 2000.07 |
陕西省贸促会(西安世界贸易中心)秘书处处长(其间:1997.09 - 1999.07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国际经贸硕士学位) |
2000.07 - 2002.05 |
西安市外经贸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市对外开放办公室副主任、副书记 |
2002.05 - 2003.10 |
西安市对外开放办公室副主任,西安市投资
服务中心主任(正局级) |
2003.10- 2005.01 |
西安市招商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05.01至今 |
现职(其间:2001.06 - 2005.04在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 2005.09 - 2006.01在中共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 |
◆主要工作业绩与能力: |
平时坚持学习,勤于思考总结。先后著书五本,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其中大部分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学习时报》及《理论前沿》等报纸刊物发表。
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前苏联、德国、法国、西班牙、瑞典、澳大利亚、印尼、巴西、南非、日本、阿联酋、台湾等五十余个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30余次出访美国。与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会组织及跨国公司建立了经贸合作联系。
熟悉对外开放及WTO理论、规则及外经贸实务。熟悉外事、旅游及开发区工作。比较熟悉土地、城建、规划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勤奋敬业、真诚待人。在西安对外开放工作中,创造了实际引进外资从03年至06年四年翻两番,总量获西部城市第一,自营出口四年翻两番的突出业绩。 |
◆家庭情况: |
爱人欧艳梅,1962年5月出生,籍贯辽宁,美国爱德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为美国硅谷北美信息导航系统公司软件开发部经理,兼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会长。 |
纵观中国经济版图的变迁、资本的投资路线,任何区域开发政策的调整和倾斜,都孕育着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商机,引发资本的重新积聚和转移,都将书写新的经济增长神话,创造新的财富故事......
以西安为中心
复兴丝绸之路
跨越关中城市经济带
振兴黄河经济协作区
构筑新亚欧大陆桥
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
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五极
纵观中国经济版图的变迁、资本的投资路线,任何区域开发政策的调整和倾斜,都孕育着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商机,引发资本的重新积聚和转移,都将书写新的经济增长神话,创造新的财富故事。
建国以来,我国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该战略的指导思想是节衣缩食,以农补工,促进农村资源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农民和农业剩余向国家集中,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工商资本的原始积累,快速实现富国强民的战略目标。在实施以农补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过程中,60年代还同步实施过西线开发战略。改革开放后,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向了极端,70年代末期集中全国的资源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期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90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规划。多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成绩斐然,构筑了中国四大增长极,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和东北三省(正在构筑中)。
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构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发展战略,以中央政府的决心和东北地区良好的发展条件,东北腾飞应指日可待。同时,大家都在思考,东北起飞后,下一个开发重点在哪里?第五增长极什么时候启动?要解决什么问题?从哪里着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大陆国家,黄河流域和广大的中原地区哺育中华民族几千年,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处于内陆地区,富足的江南水乡也是偏向内陆,而且陆上的丝绸之路也一直比海上通道重要,直到近代西方列强侵入才有所改变。就在这5年内,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确保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西部地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今天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在中央鼓励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下,西安的地位日益突出和重要. 作为黄河中上游最大的城市,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正给西安这座城市赋予新的角色。在2005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就提出复兴“丝绸之路”的计划,希望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再一次作为新辐射点,架通新的亚欧大陆桥。
西安古称“长安”,现辖九区四县,人口807万,面积10108平方公里。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地处中国东西结合部,承东启西,居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中点,是黄河中上游乃至中国西部科教中心、制造中心、旅游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及金融中心,是新丝路沿线中国段最大的中心城市。关中经济带是黄河中上游最大的经济增长带,在中国统筹东西部发展战略和向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开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随着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不断拓展,西安在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国际服务业外包及中亚能源产业东进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西安不仅是中西亚国家进入中国东部发达市场的东大门,而且是中国东部向西开放,开拓西部乃至中亚市场的西大门。
西安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第一阶梯,可以迅速形成增长极,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国家技术创新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地,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对黄河中上游乃至中亚各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西安也是跨国公司沿丝路由东向西产业转移的落脚点。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目前,全球经济产业链已逐步形成了美欧——亚太——中国东部——中国西部——中亚的雁行梯次转移体系。
西安地处中国大地原点,交通便捷、物流畅达。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商贸中心和资源要素集散地。以西安为全国物流配送、集散中心,是最佳的时空配置。西安“一日交通圈”辐射周边10余个省会城市,人口达6亿。
西安是中国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西安背靠陕北国家级能源续接基地,煤、气、石油供应充足。西安人才资源丰富。全市现有各类高校近百所,每年仅硕士、博士毕业生就多达1万多人,高于北京、上海,为全国第一。
西安拥有门类齐全的产业链,已形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05年,西安实际引进内外资实现一年翻番。外资增幅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总量列西部12个省会城市第一。目前在西安落户的跨国公司500强已达到80多家。
西安已具备了承接国际乃至东部产业转移,进而辐射西部的基础性条件,完全有可能承接中国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及信息,成为东部生产要素流向西部的中转加压站。西安是拓展新丝路区域合作空间的加压平台。以吸引沿路生产要素转移为契机,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当今世界,地区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中心城市实力的竞争。中心城市不仅成为汇集吸纳生产要素的核心区域,而且其辐射力远远超出国界。积极参与新丝路区域合作,建设大西安都市圈不仅是应对丝路沿线扩大合作的需要,也是西部大开发取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的最佳选择。西安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深圳在珠三角开发、浦东在长三角开发时的地位和作用类似,具有明显率先发展的区位优势、政治优势及强大的带动作用。
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一些国家的情况看,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使中心城市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知识创新基地,广泛吸纳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从而有力地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了区域的竞争优势。西安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既可以承接东部的资金、人才、技术及信息,成为东部生产要素流向西部的中转站,又可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技术创新和开发人才资源的基地,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对黄河中上游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西安的发展,对统筹东西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惠及陕西,也会给周边特别是西北地区起到示范效应,有利于推进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协作,促进东部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互补。西安旅游业资源得天独厚;现有近百所各类高等院校;交通比较发达;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城市服务体系,成为辐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西安在人文、科教、产业、市场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包括西安在内的西部地区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地区。应当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着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