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苑社区成立于2011年3月,辖区面积约1.3平方公里,规划7302户,入住5234户,人口14111人。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紧紧围绕为民服务办实事这个中心,打造“渭爱”工作室,探索形成“七彩”文明实践模式,通过精细网格、精准帮扶、协同共建、优化服务、多元文化等举措,努力建成“六心同享”的文明社区,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社区宣传思想文化“百家示范点”、“全国文明单位”等国家级荣誉10个,陕西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省级荣誉15个,宝鸡市“社区教育先进社区”等市级荣誉32个。
一是“党建红”践初心 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对辖区场地全面勘察和评估,打造社区、小区两级“渭爱”实践阵地,现设有文明实践文化广场、多功能活动室、志愿服务站、红色书屋、“邻里汇”客厅等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文明阵地15处3615㎡,满足居民各类服务需求;发挥党员模范作用,通过“为民办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6项。
二是“平安蓝”安民心 打造“七彩网格”体系和“渭爱”议事平台,规范议事程序、上线网格管理平台,进行信息采集、隐患排查、诉求收集、任务派单、结果反馈等工作,按单分级处理,形成“事件上报—系统分流—反馈处理—督办催办—完结归档”的事件处理工作闭环,利用社区“邻里汇”,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纳入议事协商范畴,促进协商议事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通过协商,先后实施小区环境提升工程,栽植花卉树木800余株,新建微景观2处,改造健康步道500米,更换、维修健身活动器材30多件;网格管理平台处理问题18个,有力地促进基层治理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由静态向动态、由粗放向精细、由无序向规范转变,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三是“慈善紫”暖民心 充分发掘社区“达人”,引导培育和发展公益慈善、文体活动、志愿帮扶等各类社区志愿服务队伍22支1650余人;凝聚社区专家、学者向心力,依托党员“双报到”,建立由党校教师、公安民警、律师法官、医护等组成的服务人才库,整合全域全链条资源,根据各自优势及特长,针对不同领域,遇有难题,精准“点将”,满足居民需求。通过一系列暖心活动化解纠纷、凝聚人心。
四是“模范金”聚民心 紧抓在职党员“双报到”契机的同时,注重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作用,以他们为主,大学生志愿者作补充。在职党员用他们的行业经验、专业技能、职业特长,提供专业、精准、多元的家庭教育服务;“五老”用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耐心,讲述红色故事、传承传统文化、感悟人生哲理;大学生志愿者用他们的青春活力和创新思维,为居民带来新知识、新观念、新思维、新趣味。
五是“渭爱粉”畅民心 通过社区“渭爱”工作室、智慧云平台、智慧云柜、微信群以及“渭民服务直播间”等媒介传播科学理论,传递文明力量,共计发布政策信息152篇,让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渭民服务直播间”创新服务形式,线上线下全面畅通居民了解民生热点、惠民政策、业务办理等渠道,目前已创作播出法律知识、民俗文化、家庭教育、健康保健等直播活动24场次,受益群众15000人次。
六是“健康绿”舒民心 不断改善社区健康环境,以“一圈三中心”为建设核心,依托15分钟健康生活圈(渭河生态体育公园、社区健康文化活动广场、小区健康步道),积极营造健康氛围,围绕“三中心”(社区养老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各类人群的健康需求。与高新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牙卫士口腔医院等多家医疗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定期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义诊、养生课堂、健康知识趣味竞赛等多类型的健康普及活动。程。
七是“文化橙”润民心 社区将文化活动作为社区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将文明建设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社区秉承“红色文化铸魂立人、传统文化厚德树人、群众文化增智聚人”的文化理念,通过定期举办党史下午茶、民俗剪纸、经典诵读、文艺汇演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有效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同心掏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近两年,我们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的“璀璨渭水苑、缤纷梦舞台”社区首届民俗艺术节、“从0开始的中国通史”“沐唐诗气象 奏时代华章”“鱼游到了纸上—鱼拓”等活动先后被央广网、学习强国、中国社区报、陕西先锋、陕西工人报、宝鸡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163次。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文明创建举措,创新方式、夯实根基、多措并举,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