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材料+先进制造”为产业定位
以“专精特新”为发展路径


延安新材料园区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工作进展情况汇总

延安新材料产业园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宝塔区委、区政府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理念、谋求宝塔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心打造的以“新材料+精密制造”为产业定位,以“专精特新”为发展路径的工业园区,于2021年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特色专业园区,2023年被省生态环境厅确定为全省首批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园区。

园区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枣园街道办延店则村,产业核心区占地约1000余亩,计划分二期建设:一期项目于2018年5月动工建设,占地面积302亩,总投资15亿元,现已建成厂房12栋8.1万平方米,服务设施6栋1.5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部分厂房及其它综合配套设施;二期项目占地800亩,现已启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工作。

目前园区现已入驻企业28家,其中生产制造类企业10家,截止目前累计实现产值约30.43亿元,缴纳税金约1.06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第二批企业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总就业岗位约1000个,贡献税收约1亿元

园区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发展定位:以新材料产业为特色,以“专精特新”为方向,形成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错位发展,集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打造陕北新材料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等融合型园区。

发展目标:力争实现园区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创新体系更加完备、产业布局日益合理、上下游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成为陕北地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力争用5-10年园区规模实现“千亩百亿”的发展目标。

产业定位及发展重点: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线,做大做实高性能膜材料、智能终端、石墨烯材料和新型装备制造等现有产业,重点培育金属材料深加工和3D打印材料,不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梯次推进实现园区产业存量变革、增量崛起、总量突破,将园区打造成为区域领先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抓基础 促长远 筑牢发展根基

园区建设初期,面对规划缺失、功能缺位,产业定位不明、布局不优、运营机制不健全等基础性、长远性发展问题,经过深入调研,园区完善了各类打基础、利长远的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编制完成了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园区二期详规等,同步完成了园区区域环评、水评等专项论证,推动园区向1+1+N科学规划体系迈进,为园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破解园区建设资金短缺和发展空间受限等瓶颈问题,园区积极协调上级部门成功争取地方专项债资金2.5亿元,协调推动园区发展用地规划调整249公顷,确保了园区项目建设、产业落地、经济发展等工作的高效推进。

抓招商 促发展 产业落地态势良好

园区紧扣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科技前沿,以“新材料+紧密制造”为产业定位,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抢抓发展先机,积蓄后发优势,积极与区经合局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先后成功引进厦门三达膜、江苏圣烯科技、杭州江潮电机、香港飞腾电子、西安因诺无人机、宁波恒阳、深圳通达、西安奇点和甘肃中科等10家科技创新型、低碳环保企业,同步招引陕西海森伯格、陕西邦易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8家,共计28家企业入园投资落户。其中,成功培育了延安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规上企业2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

抓理念 促服务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坚持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建立一对一专人服务机制,凡园区企业项目,必专人跟进推动;凡事关企业生产发展问题,必专人安排落实,并坚持做到定期回访企业,主动征求企业对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满意度调查,确保为企业营造能够“找得来、留得住、有发展、能创富”的优质营商环境。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能。在园区建立全程“领办”“代办”制度,充分发挥“企业代办员”职能作用,成立园区驻企服务队,帮助企业销售产品、招聘人才,全力服务企业安心发展、投产达效。同时,与秦创原总窗口、延安大学等建立产学研用交流合作机制,满足企业科技、金融、人才、咨询等服务需求;引进第三方运营服务机构武汉光谷,为园区提供孵化器运营、科技成果转换、投融资、创新创业等各类服务,成功将园区运营公司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特约服务机构、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省级众创空间、中小企业志愿服务站;建成投用了智慧园区系统,切实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技术和园区功能融合发展,为入驻企业提供更为高效的管理服务能力水平,并荣获“延安市数字经济十项典型案例”。

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将涉及园区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通信、道路、消防、防汛、治污、公共交通等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统一纳入全区城镇一体化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整体规划,促进园区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持续加快园区布局优化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提升配套服务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五联”工作法,结合深化“三个年”活动和党纪学习教育要求,组织园区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章程》等16次,召开党员大会传达学习《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等中、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开展“加强党纪教育,促进担当实干”等主题党日6次,邀请区委党校教师为园区全体党员干部作党纪学习教育专题辅导,切实让党员、干部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2024年园区实施重点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6.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1个,产业类项目6个,分别是延安高效机泵一体化智能制造工厂项目(续建)、AI智能制造项目、混合动力高精密度智能混浆固井水泥车项目、岩心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延安酷特喵服装制造项目、工程质量检测及室内环境检测建设项目。为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增强产业园综合承载能力,园区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项目监管,提高环境保障力度,以上重点项目延安酷特喵服装制造项目已建成投产,园区厂房(13#、14#、15#)及室外项目因资金筹措、园区招商等情况,经区政府研究决定暂缓实施,其余项目均有序推进。

园区制定出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2024年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组建4支招商小分队,先后赴北京、杭州等多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10余次,对接企业60余家,并拓展招商引资渠道,与延安市福建商会建立了商会招商模式。2024年以来,有实质性进展企业2家总投资6300万元;意向投资企业4家总投资1.7亿元。同时,园区严格按照重点建设项目“四个一批”管理要求,认真研究、系统谋划,为全年谋划论证项目15个、储备项目13个、开工建设项目6个、投产项目4个,初步形成了“谋划论证一批、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2024年以来,园区全力推动已投产企业三达膜、延安圣烯、延安众邦源等企业的达产达效工作,截止7月底,累计实现产值1.71亿元,缴纳税金1350万元。同时,全面保障延安江潮、延安兰盾、延安众邦源(二期)等产业落地的项目建设环境,确保项目能够早建成早投产。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园区始终以“宝塔服务员”为标准,践行“无事不扰、有事必应”服务理念,落实专人代办、一人一企、一企一策的服务体系机制,持续做好企业生产发展跟踪服务,截止目前,累计向入园企业推送各项惠企政策29条,其中企业参与申报6项,成功申报2项;帮助企业代理代办各类事项8次;解决企业在生产、生活保障等各类困难问题60余次,坚持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示范项目、产品技术推广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对接意向项目7个,组织筹备产销对接活动3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2次,开展中小企业政策大讲堂活动2次。

面对未来 持续加快建设步伐

面对未来,园区将持续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创新优化服务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各项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工作机制,深化重点项目“四个一批”管理机制,从谋划论证、储备、开工建设、投产等全生命周期进行责任夯实和推动落实。加大园区高效机泵一体化、混合动力高精密度智能混浆固井水泥车项目等6个产业类项目的对接协调和监管力度,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强与各级自然资源局协调对接,加快二期土地前期手续办理工作,破解发展空间不足问题,为后续招商引资打好落地基础。

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保障延安酷特喵服装制造项目、工程检测及室内环境检测项目等2个招商项目的落地建设、投产达效工作; 持续跟进智能压力裂变器项目、AI灸大健康项目等4个意向投资项目的招商对接联系,力争尽快促成签约落地建设; 根据产业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方向,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对接具有引领作用的特色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积极吸引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集聚,推动园区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积极推动园区企业和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成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建立园区人才工作站,促进产业链招商。

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领办代办、专人专办和一人一企、一企一策的服务体系机制,强化对企业规范生产经营的指导,全力服务入园企业投产达效; 加强与市工信局对接协调,开展园区产销对接活动,帮助三达膜、延安众邦源、延安圣烯等企业拓展产品市场、扩大产品知名度、增加产品销售力度; 积极协调市、区能源发展中心,力争早日落实好陕西纽恩塞弗、延安奇点等企业新能源配套指标。

全面提升自身建设水平,加快省级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强化园区节能减排项目策划包装,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同时深入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区域一流和领先的零碳智慧园区; 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涉及项目的进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切实做好特色专业园区考核验收工作; 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督促各企业严格履行入园协议约定的投资规模、建设内容、投入产出等内容; 进一步理顺园区运营公司与园区服务中心、区城投公司的各方关系,形成良性对接交流工作机制,促进园区良性发展; 结合园区发展现状,积极谋划拓展运营公司发展业务,努力提升公司经营及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