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促种粮 规模经营保安
——榆林市高素质农民思耀国典型案例材料


榆林市榆阳区人,现任榆林市榆阳区耀国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场长、榆林市榆阳区思路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榆林市榆阳区乡村产业带头人、“头雁”发展联盟理事长。通过努力,2015年12月,他带领的耀国家庭农场被评为陕西省省级家庭示范农场;2019年5月,思耀国被认定为陕西省首批职业农民领军人才;2020年10月,聘请为榆阳区草滩羊产业协会副会长。2021年7月,聘请为榆阳区马铃薯产业发 展协会副秘书长;2021年12月,入选中国农学会2021年优秀先进个人前三十名;2022年1月,榆林市榆阳区思路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2021年农业农村部星级社会化服务组织;2022年2月,耀国家庭农场被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榆阳区人民政府评为 2021年度榆阳区全区农村工作先进家庭农场;2022年3月,担任政协榆林市榆阳区第十六届委员会委员;2022年3月,当选榆林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23年2月,榆阳区耀国家庭农场入选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这个穿西装的牧羊人,将继续努力地拼搏在农村这块充满希望和魅力的田野上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支强大的“领头雁阵”,他们将与生俱来的桑梓情怀,“发酵”成振兴家乡、带领乡亲增收致富的责任使命。榆阳区补浪河乡耀国家庭农场主思耀国就是这样一只展翅翱翔的“领头雁”。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领乡亲们将单一产业发展为产业链、产业群,扩大销路,做大做强,打造出具有地区特色品牌,努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从逐梦到筑梦,躬耕家乡映初心思耀国出生在女子民兵治沙连事迹发生地榆阳区补浪河乡魏家峁村,从小深受熏陶和感染,对防风治沙和“三农”有着特殊情缘的这个农家孩子,立 志要改变家乡穷苦状况,梦想把家乡荒漠变良田。

22013年,榆阳区提出“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的号召,一下子就点燃了思耀国儿时建设美丽家乡的梦想。他说干就干,怀揣20多万元积蓄毅然决然返乡创业,成立了榆阳区第一个家庭农场——耀国家庭农场,开启了面朝屏幕、背朝“云”的“西装泥腿子”人生。

创业之初,思耀国召集4个哥哥商量,先把几家的荒地整合,并对土地资源规划 , 然后把成员分工。农场占地1200亩,成立之初经营改变传统小农生产模式,采取种养结合,种植、养殖相互促进,各产业齐头并进,主要是种植玉米、马铃薯。

思耀国引进农机设备,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整理土地、改良土壤、兴建水利设施、建设农田道路把撂荒地改造成了水浇地,变成了高产粮田,当年实现净收入50多万元。

2016年,思耀国开始尝试引进白绒山羊、湖羊养殖,目前存栏2000余只。2019年他在参加全省领军人才培训观摩江苏天下粮仓过程中,深受当地湖羊养殖模式启发,当时就购进湖羊新品种,随后农场开始杂交选育适合陕北饲喂的湖羊新品种,并建设1000多平米的养殖大棚,扩大湖羊养殖规模,开启了新的养殖模式。2021年,农场购进了10架农用无人机,培训无人机飞手120多人,对 企业家品格外开展社会化服务。这一年农场还建设了仓储冷链物流项目,建了分解场地1640平方米,保鲜库两间240平方米,通风库1400平方米以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库

经过几年不断发展积累,耀国家庭农场已拥有播种机、收割机等30多台套,先后建设了养殖圈舍、停机库和生产厂房、办公室以及仓储冷链物流分解场、保鲜库、通风库、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库共计近8000平米,固定资产达500余万元,2021年辐射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综合实现年产值2000多万元。

耀国家庭农场耀国家庭农场成立于2013年,登记类型为“个体工商户”。农场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魏家峁村,共有家庭成员4人,常年雇工2人。农场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基础,经营土地1200余亩,养殖白绒山羊、湖羊存栏2000余只,形成了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经营模式。农场拥有播种机、收割机等40多台套,农用无人机10架,建有养殖圈舍、机库、生产办公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库等生产设施用房23330平方米,固定资产500余万元。2022年农场总产值2200多万元,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市级先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先进家庭农场、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

一、加大投入建良田农场主思耀国是土生土长的榆阳区补浪河乡魏家峁村人,看到周边农户外出打工越来越多,土地机械化耕作程度低,他便筹集资金,流转土地,规划改造,努力实现自己的“黄粮”梦。一是整地形。为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土地利用率,农场对流转土地进行平整和撂荒复垦,形成集中连片种植,降低土地使用成本。二是改土壤。撂荒地多年无水无肥,地力薄弱,要想种出好粮必须改良土壤。农场在深改土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力。三是修水利。光地平土肥还不行,必须抓住“水利是农业命脉”这一关键。农场与区农业农村部门对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铺设田间管道,修建水利设施,打深水井13眼,安装200千伏变压器1台,使原来的沙土地变成水浇地。四是拓道路。随着土地集中连片和耕作机械化,原本的农田耕作小路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农场积极拓宽大型农业机械行驶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通过复垦整理、改良土壤、兴建水利、通电通路等措施,农场将千亩荒地变成了高标准良田,到2022年经营面积达到1240亩,实现了毛乌素沙漠边缘发展粮食规模种植。

二、良种良法提质效(一)良种提品质。农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和省玉米、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引进先玉1483、1321和马铃薯中榆9号、希森6号等高产优质新品种,有效提升了玉米和马铃薯的品质产量。

(二)良法增效益。农场应用测土配方、水肥一体、侧深施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玉米增密度及春玉米高质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了粮食持续稳产高产和品质效益双提升。2022 年,农场玉米亩产达1120 千克,比周围普通农户亩产提高31%;马铃薯亩产超过3650 千克,比周边农户高出43%。

(三)农机降成本。农场紧盯耕、种、防、收四个主要环节,先后购置拖拉机、旋耕机、深松机、玉米播种机、农用无人机等40 多台(套)大型农机具,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2022 年,农场亩均种粮成本仅人工投入一项就同比下降108元左右。

三、社会化服务扩规模一是开展托管服务。农场依托过硬的技术实力、优良的农机装备、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和良好的信誉,积极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功能,本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办”的理念,为周边5 个乡镇农民种粮提供耕、种、管、收、销全程托管服务,托管面积3.5 万余亩,还为巴石壕、魏家峁等村的小农户无偿提供春耕深翻、播种、收割等农机服务,服务面积3000 余亩。2021 年,农场入选全国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单。

二是发展订单农业。农场与多家企业合作,发展订单农业,采取“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技术、统一防治、统一收购”模式,与3 万多农户建立合作关系,不仅扩大了粮食种植规模,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农户每亩增收300 ~ 500 元。

四、循环发展提品质一是发展循环农业。农场结合区域资源地理条件,于2016 年开始种植苜蓿、牧草,养殖白绒山羊、湖羊。2019 年,从江苏购进湖羊新品种,杂交选育适合陕北饲喂的湖羊新品种,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1000 多平方米,开启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发展模式,优质苜蓿、牧草和玉米秸秆等为绿色健康养殖提供了保障,发酵羊粪还田,提升了土地肥力,提高了马铃薯的品质。农场还推出“借羊还羊”模式,即小农户每年从农场租借母羊,头两年每只母羊每年返还农场一只20 ~ 25 千克的母羔羊,或直接按市场价折现返还农场,两年后母羊和繁殖羔羊全部归小农户。这样既解决了小农户发展的资金难题,又降低了农场的养殖风险,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场通过这种方式带动农户养羊3 万多只,引领农户新成立家庭农场11 家,推动组建农民合作社6 个。

二是注重品牌建设。农场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健康农产品,注册了 “思耀国”肉类商标、“思路稼园”马铃薯和蔬菜类商标,生产的羊肉和马铃薯畅销西北市场。

五、科技服务促发展农场主思耀国作为全省首批领军人才、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总队榆林市科普兴农分队队长、榆林市人大代表、榆阳区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名师,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 “面对面”“手把手”“田到田”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应用新 品种、新技术。农场组织培训农民2000 多人次、无人机飞手120 多人,为周边横山区、靖边县、内蒙古乌审旗等120 多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提供技 术服务,培育了一批农村科技示范户,形成了“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 基地带全村、全村辐射乡”的良好局面。

思耀国还常常在自己创办的蒙汉风情湖羊庄园举行品鉴会,他主动邀请顾客品尝绿色生态农产品的同时体验蒙汉文化的特色,为农产品打开销路赢得口碑。他为了解决家庭农场小而散、单打独斗成本高、产品渠道不通畅等困难。耀国家庭农场牵头正在成立榆林家庭农场联盟,为农民群众提供全程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带头成立的思路农机合作社入选全国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他本人还获得了高级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和陕西省首批产业领军人才称号。

思耀国自信地说道:“到2025年,我们要逐步实施建立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技术支撑智慧农业,开展标准化种养殖生产,真正实现‘面朝屏幕背朝云’农业梦。”

从当初响应号召返乡创业,到注册成立榆阳区第一个家庭农场,再到建设第一个规模湖羊养殖场和第一个批量购置农用无人机家庭农场,以及正在筹建的第一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每当其他人还在举棋不定观望时候,“新农人”思耀国都是相信国家政策,当机立断,不困惑有干劲,耀国家庭农场成为榆林市发展特色农业的典型样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产业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思耀国没有沉浸在喜悦之中,他深知,从农民到“头雁”,一路走来,诸多困难,诸多不易。在榆林市人大代表会议上,思耀国发言时动情地说:“耀国家庭农场今天的成绩,靠的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靠各行各业干部的服务指导。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种田,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综合实力,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榆林市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青春在振兴家乡的实践中闪光!”

大山深处,思耀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奋斗故事仍在续写。有了思耀国这样的“领头羊”,耀国家庭农场上下也将继续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引领下,坚持生态优先、循环种养、绿色发展不动摇,让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提质增效,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带动农民收获丰收,绘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