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财政“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铜川市“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铜川市财政十二五年规划》,充分发挥职能,创新工作理念,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任务,有力支持了铜川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十三五”财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铜川市财政发展的主要成果

(一)不断做大财政收入蛋糕,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十二五”时期,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十二五”前三年,我市财政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长,主要是煤炭、水泥等主导产业价升量增,带动税收增长。“十二五”后两年,受宏观经济影响,煤炭、水泥产品价格持续下降,铝厂亏损停产,房地产市场疲软,加之“营改增”结构性减税措施的实施,我市税收整体出现负增长。针对严峻形势,各级财政部门在继续抓好税收收入的同时,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努力弥补税收短收缺口,财政收入实现了平稳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07.99亿元,较“十一五”净增67.77亿元,年均递增10.9%;全市财政支出累计完成390.31亿元,较“十一五”净增248.32亿元,年均递增10.7%。五年来,全市总财力和人均财力稳步增长,总财力由2010年的53.27亿元增长到2015年90.73亿元,年均增长11.2 %;人均财力由2010年的10.55万元增长到2015年17.02万元,增长1.6倍,年均增长10%,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二)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效保证重点支出

“十二五”时期,财政部门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保障重点支出,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文化体育与传媒等重点支出均保持了高速增长。教育支出由2010年的7.9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8.1亿元,年均增长18%;科技支出由2010年的2231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7003万元,年均增长25.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由2010年的6.5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55亿元,年均增长12%;医疗卫生支出由2010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16亿元,年均增长18.1%;农林水事务支出由2010年的5.5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42亿元,年均增长15.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由2010年的1.4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75亿元,年均增长21.2%,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有关精神,“三公”经费等一般性经费支出占比逐年下降,财政支出结构日趋优化。

(三)稳步增加民生保障投入,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十二五”期间,财政部门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投入两个“80%”足额到位,加大民生兜底政策向普惠、基本和弱势群体最大倾斜。“十二五”时期,全市投入民生领域资金达314.77亿元,民生保障实现了由原来的“保基本、广覆盖”逐步向“重统筹、多层次,建机制、顺体制,严管理、可持续”的转变,百姓福祉明显改善。

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教育资金81.49亿元,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直接投入6.85亿元用于不断提高各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免除了学前幼儿保教费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为35714名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补助。12.66万人次农村学生实施了营养餐改善计划,学生身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启动实施了第一、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1.47亿元建成公办幼儿园45所,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投入资金4.51亿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投入资金8610万元,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提升办学质量。投入6997万元支持职业教育学校建设。筹措资金2000万元,购置55辆校车,解决了5000名中小学生安全出行问题,率先在全省实现安全校车全覆盖。

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各项政策。“十二五”期间,城乡低保政策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实施“分类施保”。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40元提高到445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1840元提高到2500元,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3200元提高到6000元,实现了“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的总体目标。按照每人每月50元标准为三级以上各类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将残疾儿童生活补贴标准提高为每人每月100元,并按照每人每月50元标准实施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累计为各类救助对象发放救助资金15.49亿元,救助困难群众83.85万人次。2011年7月1日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以来,经过3次提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120元,增长了118.18%。投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资金3.48亿元,到2015年底,累计参保29.52万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6.19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建成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共投入医疗保障资金8.88亿元,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1.35万人,参保率达到96.79%。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从2010年的120元提高到2015年的400元,新农合个人缴费标准从30元提高到10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学生、儿童缴费标准从15元提高到50元。居民门诊统筹及大病保险也相继实施,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构建,医疗保障及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

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26亿元,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资金1.34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由2010年的15元提高到40元,11类43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类19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现了全覆盖,重大疾病和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补助、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等妇幼卫生项目全面实施,妇幼保健水平显著提升。五年来,共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补偿资金0.78亿元,我市3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543个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解决了以药养医问题,保障了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9.2亿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7.49万套(户),其中:保障性住房5.15万套,棚户区改造2.34万户,已经竣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6.1万套(户)。为1.8万户5.4万人发放租赁补贴1.9亿元,真正让贫困老百姓居有其所,无数铜川人“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变成了现实。

全方位、多角度扶持就业。“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0.39亿元,全方位、多角度扶持就业,27.67万人享受各项就业补贴政策帮扶,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控制在4.5%以内。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成创业孵化基地5类9个,入驻企业110家,创业孵化项目涉及商贸流通、养生保健、家政服务、工艺品加工等11个行业,累计扶持1923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6170人。完善预防和降低失业风险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援企稳岗作用,累计发放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1.96亿元,帮助761户(次)困难企业的5.16万名职工稳定工作岗位,下岗失业人员由“十一五”初的5.6万人下降到目前的1.25万人。

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累计拨付免费开放资金5100万元,支持了我市42个图书馆、文化馆(站)及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拨付资金2931万元,以送戏下乡、周末剧场等形式深入开展“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四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演出覆盖28个乡镇、40个城市社区、100个行政村,累计观看群众20万余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制定出台了《铜川市购买公共演出服务试行方案》,对惠民性演出给予支持,成为全省首家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的地市。近两年来,全市共投入700万元,购买公共文化服务500余场次,实现了“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初衷,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全力开展扶贫工作。“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5.41亿元,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将扶贫移民搬迁、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等项目进行整合,集中连片建设一批功能全、有产业的搬迁点,实现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利用产业化扶贫项目,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引导,带动贫困户参与园区产业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

(四)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大幅提升宜居水平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4200万元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资金,先后扶持了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放心早餐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放心肉冷链网络体系建设、社区蔬菜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大型商业网点建设、大众化品牌餐饮建设、酒店节能改造、家政服务体系建设等多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同时,积极推动四城联创工作,“十二五”期间共拨付“四创”专项资金1.4亿元,有力保障了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顺利推进,全力打造“宜居铜川”。

(五)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重点扶持产业园区和主导产业。五年来,累计投入4.99亿元支持“两园四区四基地”建设,投入1.84亿元用于各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持了重点园区和主导产业发展。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先后出台了《铜川市财政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铜川市促进“四上”企业发展奖励办法》和《铜川市财政支持绿色低碳产业暨中小企业股权投入管理办法》等办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引导信贷资金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五年来,累计落实贴息资金3406万元,扶持企业124户,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为经济加快发展“输血降压”。2013年我市成功跻身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城市,制定出台了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综合奖励资金等四个管理办法,搭建了节能减排综合管理、环境监测管理等四个平台,2014年和2015年完成五大类62个典型示范项目投资51.7亿元,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赢得财政部、国家发改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六)持续加大“三农”投入,支持城乡统筹发展

认真落实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等强农惠农政策,做好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工作,加强补贴资金发放监管,按规定时限通过“一折通”及时发放到户,保证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十二五”期间,共发放粮食综合补贴1.45亿元,补贴面积97.33万亩,受益农民42万人。认真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补贴兑付家电下乡产品19.02万台,补贴金额5621万元,补贴摩托车下乡产品15611辆,补贴金额942万元。

(七)大力推进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政府预算体系不断完善,将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明显提高。在市县两级全面推行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和所有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盘活存量资金成效显著,让“沉睡”的资金活起来,推动铜川转型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全面推行财税收入综合服务大厅改革,在增加财税收入、堵塞税费征收漏洞的同时,提升财税服务水平。完善了市级工业园区、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其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出台《铜川市政府债务资金管理办法》,政府债务管理步入正轨。全面实施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基层财政所标准化建设作为样板在全省推广。推进惠民补贴“一卡通”兑付方式改革,实现了“职责更明确、资金更安全、服务更快捷、群众更满意”的改革目标。规范政府采购程序,推行电子化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加强资产管理,推进预算编制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强化财政内部监督,形成了目标明确、权责分明、运行顺畅、执法有力的财政运行监督机制。开展会计基础规范化创建工作,会计信息质量明显提高。

(八)加强财政队伍建设,提高财政服务能力

全市各级财政干部始终秉承“依法理财、为民服务”理念,发扬“团结、敬业、务实、创新、卓越”的铜川财政精神,以建设“五型”财政为抓手,以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规范化为目标,围绕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不断创新理财思路,科学推进理财实践,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五年来共获得中省市各类荣誉130余项,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全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记一等功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15年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点击阅读更多...

 
责任编辑:赵万本  发布时间:2016年8月19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w8729838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298388
陕IP备05008609号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