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全力打造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全国知名休闲养生城市,全市经济稳中有进,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升,城市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全力稳定经济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经济总量较快增长。五年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持续的下行压力,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中省市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全市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87.7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24.54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量27.4亿元,相当于1996年全年经济规模。成为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10年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2507元,增加到2015年的38362元,“十二五”年均增量3171元,年均增长12.7%,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二)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13.7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3.11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量1.87亿元,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1个,较“十一五”末增加34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2.2亿元,较2010年增长101.4%。四大市级工业园区产值占全市规上企业总产值的42.9%,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立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扩大。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7.6:62:30.4调整为7:59.3:33.7,非煤产业占比由2010年的71.8%提高到78.7%,虽然第三产业占比仅上升3.3个百分点,但表明我市在调结构方面开始发生积极而可喜的变化,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新引擎。
二、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亮点突出
(一)农业形势喜人。按照“稳粮、优果、兴牧、增药、扩菜”的思路和“做精、做优、做特”的方向,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果牧药菜提质增效成效明显,农业发展迈入转型升级新阶段。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24.11万吨,春玉米最高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宜君县成为陕西地膜玉米第一县。设施蔬菜发展迅速,果业提质增效明显。全年蔬菜产量17.33万吨,增长5.3%;水果总产73.02万吨,较“十一五”末增加17.24万吨,增长31%。铜川苹果、铜川樱桃、宜君核桃、宜君玉米和耀州黄芩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畜牧业量增价稳,全年猪肉产量0.8万吨;牛肉产量0.54万吨;牛奶产量2.61万吨;禽蛋产量1.65万吨。全市建成规模养殖场300个,其中20个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70%以上。全市中药材存留面积达到6.92万亩,形成了3个产业示范园、7个重点区域、10个规模化示范种植基地的发展格局。11个省级、12个市级、11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快速推进,规划面积15万亩,占到常用耕地面积的15%,2万亩核心区已建成,基本涵盖果、牧、药、菜等传统优势产业。伊利、雅荷、昊诚、海升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迅速实现了铜川农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二)工业提质增效。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5.76亿元,增长8.5%。“十二五”年均增长16%。上“新”不弃“旧”,坚持改造提升煤炭、水泥、铝三大传统产业,以“煤-电-铝-水泥”产业链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由纵向耦合向横向桥接的重大突破。2015年,煤、电、铝、水泥等支柱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8.6%,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4%。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三大接续产业总量明显扩大,石油、光伏发电、风电、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等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全市非煤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8.3%。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了8个工业园区,实现了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2015年我市在统的主要工业品达到37个,较2010年增加4个。原油、天然气、电力电缆管等一批增长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加入其中,电石、粗钢、玻璃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被淘汰,初步实现了由单一产业支撑向多门类产业拉动的转变。
(三)服务业较快发展。2015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09.26亿元,增长11.2%。“十二五”年均增量10.4亿元,年均增长10.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30.4%上升至2015年的33.7%。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达到42户,涵盖13个行业大类。与陕文投全域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铜川”,形成“一心两轴四区多点”的全域旅游格局。照金红色旅游名镇、药王山、陈炉古镇、玉华宫景区项目加快实施,小坵渭北民俗生态园开工建设,马咀田园都市和申河香谷湿地特色旅游迅猛发展。冰雪产业正逐步成为我市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全年接待游客1213.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和22.4%。通过政府、高校、通讯企业、电子商务运营商深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充分整合资源,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三、着力激发经济活力,需求结构逐步优化
(一)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市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不断加大项目引进和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市级重点项目495个,累计完成投资675亿元,是“十一五”的4.4倍。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3.98亿元,增长17.2%,“十二五”累计投资1319.4亿元,是前十一个“五年计划”累计投资额的2.2倍。“十二五”年均增量53.3亿元,年均增长26.8%。董家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项目、华能照金电厂二期工程、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延西高速第二通道铜川段、耀旬路、龙潭水库、新区医院二期、大唐养生园、药王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转型项目加快推进,“国企进铜”涉及投资528亿元,给力转型发展。“十二五”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6546万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5倍。
(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2015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05亿元,增长13.9%,“十二五”年均增量12.2亿元,年均增长17.5%。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165家,比2010年增加130家。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和新型消费模式。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在全市的普及应用,扶持了铜小薇、爱特农、绿万丰等一批本地电商品牌,王益区被评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耀州区“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上线运营。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旅游、健康、养生消费成为时尚,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规模迅速扩大。2015年全市汽车零售额7.65亿元,比2010年增加7.39亿元,是2010年的29.6倍。从对外贸易看,进出口规模稳中有增,进出口总额累计达8360万美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4.9%。
(三)非公经济迅速壮大。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非公经济发展迅速,总量占全市经济半壁江山,成为全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力量。非公经济总量由2010年的82.1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2.98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98.4%;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3.8%提升到2015年的50.2%,提升了6.4个百分点。随着铭帝铝业年产10万吨建筑铝合金型材生产线、秦瀚陶粒年产10万吨陶粒砂生产线、华腾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纳米碳酸钙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为全市非公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四、积极实施民生工程,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一)全力助推就业创业。按照“政府促进、部门联动、园区辐射、行业带动、典型引领”的思路,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探索建立了区县、乡镇(街办)、社区(行政村)三级网格化就业管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县两级财政就业资金全额配套。5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立足铜川实际推进“三个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就业创业新平台。全市首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已吸纳29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带动就业788人。铜川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已入驻91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带动就业342人。依托红色旅游名镇建设,统筹解决照金-香山景区沿线以失地农民为重点的各类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照金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被确定为陕西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实现新增就业1295人,带动创业242人。依托黄堡重点示范镇建设,在黄堡建设“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综合示范基地”,带动新增就业842人,聚集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累计发放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1.96亿元,帮助5.16万名职工稳定工作岗位。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560元,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58元,增长9.7%;居民幸福指数位居全省第二。
(二)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廉租房制度建设,把解决百姓住房、旧城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十二五”期间,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已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44万套,竣工3.6万套,解决了20万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十二五”以来,我市结合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积极争取中省政策支持,完成投资11.5亿元,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万余户,7万余农村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搬迁三年计划全面完成,累计搬迁安置群众8626人。城市宜居水平居全省第三位。
(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民社保”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连续十一年提高企业基本养老金待遇,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5.2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29.52万人,参保率达到98.9%;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7.76万人,参保率98.9%;新农合参合率99.3%,实现我市居民在省内23家医院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教育事业稳步提升,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安全校车、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取暖工程、学生营养餐“四个全覆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被列为国家保留的节庆活动项目,药王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列入陕西省30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名录,开展了唱响铜川、书香铜川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率达到100%,群众对文化生活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
五、大力实施环境治理,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一)多措并举抓好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国家政策、排放标准、污染减排等环保倒逼措施,实施了“川口突破”“国道攻坚”和“药王山围歼”工程,关闭拆除了57条落后水泥生产线,提前两年率先在全省完成淘汰任务,实现“水泥大市无立窑”。综合治理、高标准整合建设了5条石渣生产线和4条石灰生产线,非煤矿山无序开采破坏生态环境的势头得到遏制,走上了集约化生产路子。发挥中省大企业环保“领头羊”作用,华能铜川照金电厂在省内率先实现两台机组脱硫增容、低碳燃烧、烟气脱硝、超净排放改造;在西北首推水泥企业深度减排奖励机制,6家企业12条生产线实现了水泥脱硝设施全覆盖;果断淘汰了铜川铝业污染严重的400台自焙电解槽。2013年被国家确立为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十二五”期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4.8%,降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降幅居全省第一。
(二)铁腕治理环境污染。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控烟、减煤、抑尘、增绿,多措并举治污减霾。强力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天天数、数天天,17个治污降霾公安检查站、23支乡镇街办巡查队、2870 人全天候值守,“网格+微信”全视角监控道路、工地、焚烧秸秆、垃圾等分散污染源,2015年优良天数269天。全市建成区523台燃煤锅炉全部改烧天然气,实现“矿区产煤不烧煤”。连续9年对8万户困难群众实施取暖补贴,城市用煤量大幅下降。
(三)大手笔加强生态建设。持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十二五”期间累计退耕还林8.4万亩,构建“三河、六园、多带、一圈”的城市绿色网架体系,扩充环境容量,每年新增城市绿地60万平方米,人均公用绿地达10.24平方米,植树造林13.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7.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6.5%,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铜川植物园建成,入选中国宜居生态示范城市。第二代朱鹮在我市成功繁育,成为铜川生态环境改善的鲜明例证。
六、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一)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以人为核心,坚持城市、县城、重点镇、新型社区四位一体,通过南拓西展、北疏、中控,构筑“北市区—黄堡—董家河—耀州—新区—坡头”的带状组团型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加快改造提升北市区,积极开发建设南市区,形成了南市区“四纵四横一环”的骨架路网和北市区“一纵一横”的“十字型”公路主骨架,带动了宜君县、7个重点镇、50个新型社区、100个中心村统筹协调发展。以推进西铜同城化发展为导向,坚持交通便利化、经济融合化、产业互补化,主动融入西安大都市圈。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照金、董家河、黄堡、陈炉、彭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黄堡省级重点示范镇和照金、陈炉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快。照金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个样版,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市建成19个城市社区、13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累计建成农村幸福院132个。城镇化率达到63%,居全省第二位,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位居全省第四。
实践表明,“十二五”时期是铜川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转型的五年,是民生持续改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五年。“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市人民满怀豪情,扎实苦干,向着“转型铜川、美丽铜川、健康铜川、富裕铜川”的宏伟目标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