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虎全,男,生于1971年,本科学历,1990年参加工作,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年,县办纤维板厂建成,张虎全招工到该厂工作。投产两三年,纤维板厂倒闭,他后被调到县供销联社工作。2001年,被调到雷塬供销社任主任,开始了独当一面的创业之路。
2001年任宜君县雷塬供销社主任,雷塬供销社不仅门市、库房和职工住房破旧危漏,大都闲置,而且生意箫条,企业收入甚微,连几个守烂摊子的职工几十元的工资都难以发给。社会上的一些好心朋友都纷纷劝说,叫他采取大多数人的方法,把企业财产转卖掉,多收些钱,既符合政策,解决企业经济困难,又或许可捞取些好处,同时,还可以把自己从繁重的企业事务中解脱出来。然而张虎全同志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能得到的好处和能争取的优越待遇,而更多想到的是企业职工和民兵们的切身利益,想到的是如何最好地保障集体资产不至于减少,职工们不至于因改制影响而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他选择了促进企业保值、增值的路带领职工翻修库房,加强企业管理,使企业面貌大变,焕发了生机。
2003年建成供销社鱼塘,增加了企业收入。2006年投资300万元创办了黄陵隆源燃气有限责任公司,年利润近100万元,年上缴国家税金20万元。2007年创办了黄陵阜丰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从事粮食收购,年利润预计2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约30万元。
苹果是宜君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品质好,有规模,被省上列为苹果基地县。但全县至今没有一个气调库以解决果农的储藏保鲜,没有专门的交易市场,没有一个实实在在就近直接的果业服务体系,致使果农不仅储难卖难,而且使果农利益大量流失,制约了苹果产业的发展。张虎全又产生了办这样一个企业的念头,以填补我县空白,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果农收入,促进果业发展。县政府和有关乡镇部门得知后表示大力支持,确定地址设在宜君县东部塬区4个苹果乡镇中心位置的西村乡政府所在地,定名为“宜君县高原红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宜君县高原红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8年元月,注册资金2000万元,占地13.8亩;建果库2000平方米,储量2000吨;建苹果交易市场4500平方米,年交易吞吐量1.3万吨,建办公用房1280平方米;受到县委、县政府、西村乡的大力支持,建设了优质苹果示范园及示范基地,依靠自身的经营实力和现代管理手段及周到的服务,以冷库为依托,采取应季销售和贮藏销售相结合,以生产、贮藏高档优质苹果为主,以冷库为依托,采取应季销售和贮藏销售相结合,以生产、贮藏高档优质苹果为主,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公司聘有高级农艺师7人,助理农艺师及技术人员26人,各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35名,安置下岗职工15人,返乡农民工8。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果园管理、果品贮存、营销方面的经验,组建了科技服务队,具有稳定的销售、服务、信息体系,同时,实行“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生产服务体系,带动当地群众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为我县的苹果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09年销售苹果4800吨,为客商贮果2000吨,为当地果农增加收入36万元,企业实现净利润90万元。果库的建设给当地解决了三十多个就业岗位,给果农增加了收入,在企业管理上借鉴学习了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发挥技术人员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群众种好管好苹果,是我县的苹果产业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为经营的企业,我们始终坚持诚信和让利于客户,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为苹果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融果农培训、信息服务、保鲜储存、收购营销为一体,实行定单农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与果农签订定单合同,统一进行科技培训,提供果业信息,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以每斤苹果可增值0.2元计算,每年可为果农增加520万元收入,企业年收入50万元。
在2006年的“7.15”洪灾中捐款1万余元;在2008年初的抗冰救灾中捐款1万元;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捐款1万元,同时,还扶助困难学生6人。
他个人也先后被团省委评为“第一届创业之星”、被团市委、市青联评为“铜川市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被评为“县级民营企业家”,并在2010年被评为县级劳模。
张虎全的人生轨迹就像一幅和谐的篇章,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新时期企业家的精神风貌和辉煌历程……
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农家子弟,一个身怀爱民、富民知心的党员领导干部,以他特有的睿智、胆识和毅力,克难攻坚,追“风”赶“浪”,搏击“商场”,短短六七年时间,就连续成功地创办了大小四五个企业,成为宜君县小有名气的青年企业家后起之秀。
这就是张虎全,一个在不断超越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优秀企业家;一个志在高远,又注重务真求实的优秀企业家;一个胸怀广博且饱含爱心的优秀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