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成效

【经济概况】2014年,全县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建设陕南经济强县和美好平利为目标,全力以赴抓项目,克难攻坚抓落实,县域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一产9.73亿元,增长5.6%;二产40.6亿元,增长18.6%;三产10.27亿元,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67:1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财政总收入26600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80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3.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097元和814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工业经济】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按照“园区承载、产业集群、科技提升、循环发展”的思路,依托陈家坝绿色产业园、老县新材料产业园和长安茶饮产业园,狠抓招商引资、帮扶援建、运行监测和技改扩能,不断壮大新型材料、富硒食品、机电制造、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当年新增入园投资千万元以上企业7户。安得利10万吨环保涂料、新泰3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康界30万台水泵和福鑫500吨红茶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培育限上商贸企业13户。金龙水泥、光华精工、凯瑞斯服装等规模企业稳健运行。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87.37亿元,实现增加值34.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3%和19.2%。平利荣获2014年全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单位。

【农业经济】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做强茶饮、做大畜牧、稳定粮桑”为主导,因地制宜发展烤烟、设施蔬菜、林果和中药材等产业,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当年新建精品高效茶园2000亩、绞股蓝标准化基地1万亩,改造低产茶园1万亩;新建1个万头、3个千头养猪场和12个林下特色养殖场,新发展万头生猪基地村2个;种植烤烟1.4万亩,发展魔芋4200亩,发展核桃1万亩,新建特色经济林4.5万亩。马盘山休闲观光示范园、长安生态养殖示范园开工建设。当年新增1个省级、4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平利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旅游开发】以打造“中国最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全域化大景区发展战略,四大景区当年完成投资近4亿元。天书峡景区试运营规范有序。长安景区西入口标识塔、游客服务中心、仿唐商业街建设和外装修基本完成,“两河”景观整治提升工程竣工,羽峰山生态观光茶园景观景点和西部茶文化观光园基本建成,中心广场、特色茶楼、廖乾五纪念馆和徽派水街等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女娲山景区文殊殿开光庆典如期举行,必捷滑雪场建成运营。芍药谷景区游步道、人工湖、绿化植竹和河道整修全面完成,五柳溪、石头城两处景点基本建成,亲水广场、世外桃源、别墅会所、样板间、儿童戏水区和木屋渡假区开工建设。百里画廊一期5处景观节点和3处主题街景改造全面完工。积极构建“山水县城、旅游小镇和美丽乡村”,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开展营销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全年接待游客261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新型社区建设】按照县为主体、镇村负责、部门协助、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落实县直部门包抓,因地制宜开展以 “法制管理、创业致富、文化特色、环境优美、服务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五星社区”创建工作。长安高原、城关药妇沟、老县锦屏、洛河莲花台、广佛广佛村、三阳梁家坝、大贵毛坝岭、八仙龙门、西河西坝、兴隆冠汝10个新型社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其中有7个社区达到“五星”标准,有3个社区达到“四星”标准。各创建社区基本实现了组织架构健全、创业就业稳定、环境卫生整洁、服务保障到位、文化特色彰显的目标。创建举措得到省市认可,被写进《安康市避灾扶贫搬迁“一区一策、一户一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推广。

【城镇建设】按照“做美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城乡建设总体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突出规划引领,完成了平利县城镇体系规划。县城亲水广场和工业大道建设基本完成,五峰山生态休闲公园启动征迁,杨家梁城乡统筹示范区完成规划和土地征收,天然气储备站加快建设,城区主管网铺设基本完成,北环路东段和月湖北路东段开工建设,县城第二水源基本建成,背街小巷硬化、排污管网升级改造和公厕建设加快实施。长安县域副中心加快建设。平利荣获全省县城建设前十县。八仙古镇建设扎实推进,临街民居改造基本完成。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城关、老县、大贵、洛河、西河等集镇规模不断扩大,集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县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移民搬迁】全年共完成避灾扶贫搬迁3000户11400人,建设集中安置点35个,集中安置2905户11039人,集中安置率96.8%。实施统规统建项目17个、楼房化安置1845户7011人,实施特困户“交钥匙”工程303户1120人。对11个镇移民搬迁安置区落实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80万元,建设桥梁1座,硬化道路7.63公里,铺设排污管道11.4千米、供水管道3210米,新修防洪堤8492.5立方米、护坡挡墙14450立方米,安装路灯183盏,铺装人行步道7620平方米,完成绿化9103平方米,平利连续三年荣获全省“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把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重点来抓,全年累计完成投资6.7亿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000套,其中:200套公租房已竣工验收,400套廉租房和400套限价商品房主体封顶,2000户棚改项目加快建设,超额完成了市上下达的建设任务。城区房产开发扎实推进,五峰佳苑、中兴佳苑、鑫华御庭、中央领郡等房产项目主体相继竣工,重庆欧冠正在加快施工,信合大楼项目已完成场地平整,黄金水岸一期和春兰宾馆正在进行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全年改造危房1950户,公租房分配入住609套,发放租赁补贴 300户45万元。

【茶饮产业】以基地建设、现代茶企、品牌塑造、市场开拓、服务体系五项工作为重点,新建高效精品茶园2000亩,改造低产茶园10000亩;新建绞股蓝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亩,新建1000㎡以上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4家,改扩建300㎡小型茶叶加工厂26家,新发展小微茶饮加工企业20家,全年茶饮产品总量达到7500吨,实现产值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6%。持续实施名牌战略,启动了“平利女娲茶”国家驰名商标创建,“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取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品牌效应显著提升。坚持实施“百企百店”工程,当年在县内外新增平利茶产品专营店23家,组织茶饮企业参加各类商展贸展15场次,平利金陕红茶在茶产品评比中荣获“茶王”称号。国家茶叶技术服务体系秦巴山区茶树新品种推介现场会在平召开,平利茶饮产业建设得到中国农科院和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充分肯定。

【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定位,依托良好生态优势,统筹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移民搬迁,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着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品牌,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乡村与城镇、一二三产互促共进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以山水园林县城为中心,集中打造“一河两岸”景观带,亲水广场及景观栈道建成开放,五峰山生态休闲公园和马盘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启动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开发县城周边旅游资源。长安景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期项目相继开工,女娲山必捷滑雪场建成运营。芍药谷景区加快建设。着力推进长安旅游名镇建设和八仙古镇改造,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五星社区”创建,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城乡面貌和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龙头村、长安十里茶园分别荣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平利乡村旅游持续升温,“中国最美乡村”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国家园林县城】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紧扣国家园林县城创建标准指标体系,深入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平利县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完成。着力加快市政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建设,县城亲水广场生态公园建成开放,工业大道景观带绿化亮化全面完成,全年新栽植大规格苗木1300多棵,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制定出台了《平利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平利县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办法》,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县城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综合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强,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国家园林县城创建顺利通过省级初验,正在申请国家验收。

【县域副中心建设】以城镇化建设为抓手,从领导机制、项目建设、基础配套、产业发展、规划管控等方面着手,加快推进长安--县域副中心建设。西入口综合服务区、地域标示塔和仿唐商贸街建设完工,垃圾填埋场建成投用,长安河、石牛河景观整治项目基本完成,茶山公园茶圣广场、观景台、景观门建成投用,加快推进中心广场、廖乾武纪念馆、徽派水街、特色茶楼、文体中心和卫生院改扩建等工程,全面实施集镇道路停车、供排水管网、文化休闲娱乐、医疗卫生服务、绿化亮化、河流治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县域副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增集镇人口1500人。

 
 
 
责任编辑:赵万本  发布时间:2015年7月3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w8729838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298388
陕IP备05008609号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