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第三批旅游示范县”先进资料

生态为基、民宿引领、经营突破

----蓝田县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经验

西安市蓝田县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总面积2006平方公里,辖18个镇、1个街办,337个行政村,总人口65万,是著名的“美玉之乡”、“厨师之乡”和“陕菜之乡”。县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底蕴厚重,素有“美食美玉美汤泉、古道鹿原王顺山、革命宗教始祖远、王维文姬四吕贤”的盛誉。

近年来,蓝田县把生态作为最大优势和永续根基,把旅游业作为突破方向和最佳路径,对县域内所有旅游资源统筹规划、一体开发、综合打造,以民宿经济带动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创新旅游经营模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县域旅游发展的新突破。

一、机制创新、政策保障、开拓旅游产业新局面

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启动以来,蓝田县成立了 县委书记任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旅游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全县旅游要素体系建设;出台了《蓝田县加快旅游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及意见定期研判、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旅游发展目标任务纳入目标责任考核重点范畴,提高比分权重,实行单项考核,切实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全域旅游发展指标、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核问责。成立了旅游法庭、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形成依法之旅的管理体系。

紧扣“人文山水蓝田,丝路生态慢城”目标,高标准编制了《蓝田县旅游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5)》《蓝田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5)》《灞河生态产业带建设规划》《白鹿原四季花谷主题公园规划》以及华胥文化产业园、水陆庵千年壁塑文化旅游区等旅游专项规划,以科学的规划引领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发展统筹全县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等工作;创新投融资机制,组建蓝田县全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一亿元人民币,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形成强大的市场推动力。

二、生态支撑,城乡一体,树立慢城新品牌

坚持用绿色生态理念推动旅游开发,按照发“山水财”吃“生态饭”的思路,以建设“美丽县城、美丽集镇、美丽乡村”为抓手,实施“双百双万”战略,即美化清澈100条河流、100个美丽村庄,打造1万亩幸福林带、1万亩生态湿地。

全县深入推进“125”行动,即突出灞河生态产业带这一主轴,打造经济林和景观林两个林带,实施城区绿化工程、道路绿化工程、绿水洁净工程、美丽镇村工程、增收幸福工程“五大工程”。

一是实施城区绿化工程。大力推进灞河生态产业带项目建设,栽植苗木6.2万株,绿化面积110万平方米, 形成花海1000亩、水面7万平方米; 二是实施道路绿化工程。以实施“五路”两侧绿化工程为重点,启动沪陕高速沿线两侧30公里绿化项目;实施环山路绿道补植补栽和白鹿原出口、民俗村、环岭路等13条道路绿化改造提升,增绿2300亩;三是实施绿水洁净工程。围绕秦岭生态保护及李家河水库水源地保护,实施青山绿化景观林带建设,建设水源涵养林6500亩。实施马湾、清河峪口等4个峪口整治,提升白牛河等7条河流堤防景观,增绿610亩。启动150个行政村的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四是实施美丽镇村工程。在全县19个镇街实施乡道、村道、村庄周边绿化工程,增绿1270亩,全县省市级生态示范村达到36个;五是实施增收幸福工程。结合脱贫攻坚,建设万亩樱桃、千亩核桃经济林带,新栽樱桃1万亩、核桃5000亩。

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成为蓝田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打造生态慢城创造了条件。

三、项目支撑,精品打造,构建核心产品体系

深入挖掘和弘扬全县史前文化、宗教文化、美玉文化、饮食文化、白鹿原文化、红色文化和乡约文化等特色,以文化为核心招商引资,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投资7.3亿元建成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和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与陕西万达集团合作投资10亿元规划建设白鹿原四季花谷项目;分别投资15亿元、5000万元启动王维辋川山水文化园和华胥文化产业园一期(华胥部落)建设;挖掘红二十五军军魂文化,恢复性开发葛牌文公岭战斗遗址、战地医院等革命遗存,完成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会议旧址布展陈列,修建红军魂纪念广场,打造红色文化基地品牌;启建蓝田博物馆、四吕文化纪念馆和王维纪念馆等项目,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全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县财政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王顺山、汪峰故居、蓝田猿人遗址、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白鹿原影视城等景区20个停车场,新修改建旅游道路5条、旅游公厕58座,新建标准化游客服务中心4个,购置旅游咨询服务车5辆,提升了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投资500万元,在西蓝高速、沪陕高速、环山路、312国道及城市出入口增加旅游指示牌80个。投资8000万元,建成连接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和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白鹿原旅游专线。

2018年共实施旅游重点项目21个,年度投资45.85亿元,占全县重点项目年度投资的45.14%。 目前,全县对外开放旅游景区17个,其中A级景区14个,现在正在创建的A级景区3个,是西安A级景区最多的区县。

四、民宿引领、规模发展、绘制大美乡村新画卷

县委县政府站在“二次革命”的高度,坚持把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作为三产融合的核心引擎。2017年以来,相继出台了《蓝田县加快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农家乐民宿业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蓝田县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蓝田县旅游住宿业扶持奖励办法》《蓝田县旅游民宿管理办法(暂行)》,出台全省首个《民宿(洋家乐)发展实施意见》。

围绕“美丽乡村+关中民居+民宿经济”,以秦岭沿线、环山路两侧、白鹿原区域为重点,牢牢抓住“农村”和“乡愁”两个基本要素,改造利用空心村和老房子,切实让“农村变景区,农舍变民宿,农民变业主”。打造民宿示范户、民宿示范村、民宿集群镇。

通过多点建设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庄和乡村农家乐,形成集生态体验观光、名优花木展销、创意农业示范、田园风光展示、旅游休闲观光、农村生活体验、文物保护利用、特色民俗接待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一站式满足游客怀古、民风、野趣、度假和亲近田野等多元化需求。

采取“贫困村+景区”“贫困村+民宿(农家乐)”等形式引导和扶持贫困户通过旅游创业就业,开发乡村旅游纪念品,设立旅游扶贫超市,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形成“贫困村+特色旅游超市”立体扶贫模式。目前,已经建设“十里稻乡”“千亩荷塘”垂钓长廊,规划玉石、餐饮等特色街区,改造提升经营户800家,全县休闲垂钓园达到150余家,蓝田玉、灞源豆腐干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倍受青睐,让游客“来有所值、离有消费”。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农村人口就地就业2.2万多人,其中低收入户3000余家,实现了旅游惠民、旅游富民。

目前,全县已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32个,休闲农家700余家,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果品专业村14个。拥有农业部“美丽乡村”试点村1个(焦岱镇鲍旗寨村),拥有农业部认定的“美丽休闲乡村”1个(洩湖镇簸箕掌村),省级休闲农家明星村1个(汤峪镇塘子村),以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汤峪镇塘子村、蓝桥镇安子沟村)。有现代农业园区46个,休闲农业示范园20多个。

五、免票运营、营销创新、发展目的地经济

迎合大众旅游需求,全县突出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引导市场积极推广定制游、品质深度游、特色乡村游、运动休闲游、科普研学游等中高端旅游产品,开发了自助游、自驾游、背包游、家庭亲子游特色产品,推出研学旅游、红色教育、寻根问祖等4条精品线路。

2016年“五一”开始,全县免费开放所有国有景区。免票三年多来,累计接待过亿人次,用1500万元的门票收入换来200多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促使门票经济向目的地经济转变,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表彰。

为扩大品牌影响,县里加大 “线上线下”精准营销投入力度,推进重点客源市场宣传营销。借助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开展旅游市场大数据应用研究与第三方效益评估,强化蓝田旅游市场营销推广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推进重点客源市场网络定向投放和宣传。加强与知名在线旅游服务商合作,借助腾讯、乐途、阿里巴巴、驴妈妈、携程网等平台,扩大旅游产品在线销售规模。

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天天在升温”的思路,每个季度围绕一个主题,推出多个旅游节庆活动。成功举办了17大主题节庆活动和10项系列活动。2018年成功举办了各类主题节庆活动70余次。

创新举办的“诗意慢城2017迎春灯会”、 2017中国•环秦岭自行车联赛、首届健步慢游活动、首届白鹿杯玉雕创艺大赛、温泉滑雪节、2017白鹿原国际纪录电影季、舌尖上的白鹿原、风车音乐节、首届小丑狂欢节活动取得良好你的市场反响。

以美丽乡愁,吸引八方游客,以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2018年,蓝田县共接待游客314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57%及163%。在旅游示范县创建过程中,蓝田,走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高度契合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