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的发展战略
(一)学院的愿景和使命
学院的愿景:成为办学质量傲视同侪、引领职教发展、彰显航空特色、享誉国内的一流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的使命:立德树人,传技授艺,为航空工业、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二)发展战略
坚持以立德树人和培养职业精神为根本,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市场引领、特色多元、校企合作、产教相融”的发展模式,坚持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同发展,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二、“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
“十三五”,学院将继续坚持,以“稳定中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扩大经营效益”为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专业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校企融合贯穿培养过程、课程教学体现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等方面始终保持在陕西省技师学院先进行列。
校企合作-吉利汽车
(一)经济规模。到2018年,经济总收入达到620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3200万元,教学、培训、生产经营及其他收入3000万元。到2020年经济总收入力争突破7000万元。
(二)办学规模。专业设置适应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到2018年,学制性在校生规模稳定在5000人以上;到2020年,学制性在校生规模达到6000人。
(三)办学层次。抓住同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的契机,提高办学层次,大力发展高等级职业教育。在校生中的高级工、技师、高职大专以上的比例不低于60%。
(四)生产实习经营。坚持“产教相融”的办学特色,努力开发实习生产产品,尽快实现实习生产经营收入的稳步提升,到2018年,力争实现生产经营收入800万元以上,到2020年力争实现生产经营收入1000万元。
(五)培训鉴定。顺应社会发展和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的需求,充分利用我校在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为政府、为企业、为社会、为个人提供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到2018年,各类职业培训达到年3000人次以上,职业技能鉴定达到年3000人次以上;到2020年,各类职业培训达到年4000人次以上,职业技能鉴定达到年4000人次以上。
三、“十三五”规划发展重点及实施计划
(一)掌握国家职教政策,紧跟陕西省中高职教育重大改革步伐,争取优势地位
充分运用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有利政策,抓住陕西省中高职教育体制机制重大改革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加快同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整合步伐,争取进入陕西省教育行业管理序列。
(二)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全力以赴抓招生,稳固学校办学规模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加大航空、军工及国有大型企业的就业力度,保持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
以就业促招生,继续坚持以专职团队招生为主、全员招生并存的招生模式,充分发挥专职招生团队的主力军作用。利用各类资源,加大对招生市场的开发力度。
(三)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突出优势专业,重点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
建设和开发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要求的专业,做精做强传统专业,重点建设现代制造服务类专业,快速实现市场需求专业的转型;到2020年新增专业(如新能源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互联网+、客运服务、养老服务、会展服务与管理等)5个以上,抓好精品课程建设,逐渐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
2.教学改革
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特色办学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和升学考试教学改革,做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一体化教学覆盖率以每年10%的幅度逐年递增,“十三五”末一体化教学覆盖率达到60%,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高端、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逐步推进升学考试教学改革,开展中技生升学考试教学改革,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中技毕业生升大学的比例不低于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3~5%,并以每年5%~10%的幅度逐年递增,到“十三五”末达到一定规模。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巩固提升办学实力
“十三五”期间,将紧跟职业教育发展动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建设项目,争取生均经费拨款,加快现代制造服务类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改善校园文化体育设备设施条件,合理规划学校美化、绿化、亮化工作,巩固完善6S成果,全面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软硬件办学实力。
4.人力资源规划
根据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需要,将重点招聘或引进急需各类专业教师30人左右,教职工总人数控制在420人左右,其中管理人员65人、专业技术人员270人、工勤技能人员85人。
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以高素质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目标,大幅度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改善职称结构比例。到2020年学校专任教师稳定在260人左右,具有研究生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总数的2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的25%,“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30%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每个专业门类培养2-3名教学带头人。同时,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年稳定在5人左右,彻底改变当前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的格局。
(四)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借助企业资源优势,增强办学活力
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加强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术研发、办学质量评价、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形成“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积极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展学徒制培训,加快培养企业青年技能人才。合作开展“技能大师进校园”活动,发挥优秀高技能人才在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校企合作-谷崧零件塑料模具厂
(五)坚持走“产教相融”的特色办学之路,加快生产实习新产品的研发进度,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教相融”是学院坚持了近40年的职教发展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同时,也是学院经济总收入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必须长期坚持。
“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在高压开关新型弹簧操动机构、小型办公设备、医疗器械以及外包加工业务等生产实习产品开发上下功夫,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学校将从资金保障、人才支撑、激励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六)创新方法,转变机制,扩大职业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规模
从转变市场开发方法入手,推进项目经理责任制,在巩固农民工培训、城乡青年创业培训、工人技能等级鉴定、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的基础上,在新开发复转军人就业培训、企业职工转岗升级培训、特种行业资格培训、中航工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上下功夫,做大规模。在职成人继续教育要充分利用短期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对外联系的优势,加强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合作,努力扩大招生规模。
(七) 深入推进管理提升与创新工程
深入推进“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提升与创新工程,深入推进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积极探索和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起适应学院发展需要的社会化后勤保障服务体系,改善学生生活条件。
(八)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精简、高效、科学、民主”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价值取向,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职工收入在“十二五”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学院“十三五”期间将在国家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拉开绩效分配差距,继续向骨干教师、专职招生、经营销售、市场开发等重要岗位以及重要工作进行倾斜。建立鼓励多劳多得、创新创造与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收入分配机制,最大化的发挥收入分配对学院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
校企合作-云湖度假村
(九)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切实加强学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高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领导集体的作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廉政勤政意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德育为先,研究新特点、把握新规律、拓展新思路、开辟新途径、探求新方法,切实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四、投入需求分析
由于教育教学成本逐年增大、实习产品附加值低、学院异地搬迁建设成本难以在短时期内完全“消化”,以及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压力,学院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资金压力,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十三五”期间将仍然把“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作为学院的基本经济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具有科学决策与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具有职责明确、分工科学的组织机构。机构之间协调、有序,团结、奋进。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要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增强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
(二)机制保障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稳步推进并完成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有重大发明、突出贡献的人才,建立重奖机制。创建高效、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进一步实现人事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
(三)制度保障
持续加强制度建设,用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学校的稳定与发展。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校务公开、教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部门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制度等。
(四)资金保障
要形成稳中有升的三个梯次:第一梯次,稳定的财政补助收入作为坚实的“生存”基础;第二梯次,“保规模、求发展”的办学规模形成的学费收入作为重要的“稳定”基础;第三梯次,搞好实习生产、短期培训、资产盘活,力争每年一个台阶,实习生产销售收入向“1000—1500万”目标奋斗,短期培训向“500—800万”目标奋斗,以此作为重要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