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铜川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建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创强步伐,促进教育内涵提升,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全市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为“十三五”教育大发展,质量大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发展
铜川市投入资金1.9亿元,实施了第一期、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56所公办幼儿园,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铜川市公办幼儿园建设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全市幼儿园总数达到97所,其中公办幼儿园62所,公办园占幼儿园总数 64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73.9%提高到2015年的96.1%,“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基本解决。
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
按照《铜川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2—2020年)》,多措并举,立体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做到有教无类,实现教育公平。实行了“大学区制”管理,建立大学区37个,促进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建立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交流轮岗教师505人(其中中小学校长29人),促进城乡学校师资与管理水平均衡化,陕西省电视台《改革进行时》专栏对我市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有效缓解了大班额、择校热;强力推进高效课堂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市70%以上学校开展高效课堂改革;推进招生制度改革,自2014年实施了普通高中定向生计划,将省级标准化高中招生统招计划的50%分配到全市25所乡镇农村初中学校,取消普通高中择校生招生,着力提升乡镇初中学校学生升学机会;启动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短板得到弥补。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11年的89.9%提高到2015年的95%。 2015年7月,耀州区(含新区)、宜君县、王益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的评估认定。
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自2011年起,铜川市实施普通高中全市统一招生,规范高中招生秩序和招生行为,实施《出名师育英才创特色上水平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积极开展省级示范高中创建工作,全市以示范高中为龙头、标准化高中为骨干、普通高中为补充的高中教育骨干体系已经形成,高考二本上线率由2010年的27.69%上升到2015年37.46%,高考成绩连续五年迈上新台阶。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稳步发展
铜川市进一步加强职教骨干体系建设,建成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1所(铜川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性职教实训基地1个(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骨干示范专业12个。建成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2所,年培训达到2万人次。全市现有民办教育机构 67个,建成1所省级民办基础教育规范化学校(耀州区锦阳公学)。规范民办初中招生行为,实行民办学校计划内统一时间招收新生。制定并以市政府办名义下发了《铜川市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办法》,理顺了管理体制,促进校外托管机构健康发展。
特殊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2013年,铜川市筹措资金1500万元,在新区建成高标准、现代化的聋哑学校新校区并投入使用,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了6000元,极大地提升了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
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
“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完成。投资940万元的铜川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铜川市教育资源平台和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全面开通。耀州区、新区、王益区和宜君县先后于2014年和2015年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建成校园电视台8个,校园广播站38个,所有学校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部室多媒体全配备,一线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教育信息化发展跨入新阶段。
县域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全市中小学由2010年的278所调整到2015年的 140所。2014年11月,耀州区(含新区)“双高双普”工作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2015年 11月,宜君县、王益区“双高双普”工作高分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铜川市通过“双高双普”和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认定的区县达到75%,位居全省前列。
教育经费得到全面落实
“十二五”期间,铜川累计投入各类教育经费补助资金5.8亿元。其中,投入资金856.1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2470名;为15489人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放助学金936.70万元;落实普通高中特困生助学金257.44万元;为33995人次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687.75万元;宜君县实施15年免费教育,新区实施13年免费教育。落实各类项目资金8.2亿元,一系列重大教育专项工程顺利实施,新建了铜川市朝阳实验小学和印台中学,改扩建了市二中、景丰小学、文家明德小学、阿堡寨学校、阳光中学、市四中、市五中等学校,新增城市学位6200个,极大地缓解了“大班额”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保障。
教育惠民工程顺利实施
四大惠民工程全覆盖,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2012年自筹资金2000万元采购国家标准校车,整治过渡校车,使全市校车总数达到167辆,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安全校车全覆盖;同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取暖工程全覆盖。中央电视台曾以《这里的课堂不再冷》为题,对该市实施校园温暖工程进行了专题报道;另外,农村非寄宿制学校家校3公里以上师生午餐全覆盖。市县财政拿钱,为22所学校改扩建、新建校园餐厅1375㎡,解决了1190名学生、322名教师的午餐问题;从2013年春季起,铜川市对全市142所学校(含教学点)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享受人次6.92万,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区之外自行解决学生营养餐全覆盖的地市。
“十二五”期间,铜川中小学教育情况在群众满意度和“两代一委”满意度民意调查中一直稳居前列。市教育局在年度目标考核中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单位,行风建设评议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单位,多年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佳评差”最佳单位。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攻坚时期。铜川市将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继续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努力让每一名学生得到适合的教育;继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文化强校,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全面提升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等化,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2016年秋季起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教育政策,到2020年,学前教育形成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公办幼儿园占比达到70%,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学前教育保教水平得到大的提升,整体实力跃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实现较高水平的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所有区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和“双高双普”省级评估验收;普通高中实现优质特色发展,中职教育凸显专业品牌和就业优势,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98%以上; 85%以上的乡镇建成省级教育强乡镇,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进入全省上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