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奏响脱贫攻坚“三重奏”


“粉刷的是房子,亮堂的是我的心……”赵老峪南村柯增宜高兴地说。


“我的柿饼,从来没卖过这么好的价!”大渠村王亚丽兴奋地说。

“要不是石书记帮助,我们一家的日子还不知道咋过呢?”杨范村石顺感激的说。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富平县委、县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党心所向、民心所依的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把得到群众认可作为奋斗方向,强化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实施精准扶贫,因户施策,部门包联,领导包户,县、镇两级主要领导进村入户,走访贫困群众“全覆盖”,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实施“两个全覆盖”,提升群众脱贫底气;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推行“党建+”,让党员带着群众干……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了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奏响了脱贫攻坚“三重奏”。

实施“两个全覆盖” 扶贫“接地气” 脱贫有“底气”

“一重奏”:立足扶心扶志,从人居环境改善和小产业帮扶“两个全覆盖”抓起,让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扶贫帮困的成效,提升他们的脱贫底气。

“虽然粉刷的是房子,但亮堂的却是我的心,让我看到了好日子的光明前景!”今年53岁的富平县薛镇赵老峪南村柯增宜笑得合不拢嘴。

柯增宜本人患有三级残疾,大儿子外出打工,小儿子读小学,妻子是家里的顶梁柱,靠务农和打零工维持全家生活。就在几个月前,帮扶干部和村干部来访,说是帮“收拾一下”家里,没过几天,他们又带着施工队来了,把屋里屋外、院里院外粉刷一白,院子里也收拾干净整齐,安装了新院门。望着这一切,感动、激动和憧憬,几种心情交织在一起,让他感觉似乎在梦中。

让柯增宜没有想的是,好事还在后头。家收拾的焕然一新,扶贫队还送来了几只奶山羊。看着崭新的房屋、产奶的羊,曾经颓废沮丧的柯增宜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柯增宜,只是富平县实施两个“全覆盖”、发展小产业帮扶的一个缩影。在富平县,已有近6000余户贫困群众像他一样得到了这种实惠,感受到了党和政府送去的关怀和温暖。

富平县立足扶心扶志,下足“绣花功”,县级领导包村入户,户户落实,部门包联村,家家必到,让两个“全覆盖”全面开花,对贫困户住房进行修缮,先让贫困群众改变穷样子,让他们在焕然一新的居住环境里,唤醒他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激发出他们对好日子的迫切愿望,树立起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贫困户赵进库,家中4人,老父亲已86岁高龄,妻子腿部残疾,无劳动力,女儿还在上学。赵进库原在建筑队做匠工,后因出现意外事故,腰椎摔伤,不能干重体力活。建的三间平房,至今还是毛墙毛地。在扶贫过程中,县不动产登记局为其帮扶2只奶羊,帮其装修了三间平房。赵进库感激的说:“要不是政府拉一把,不知现在日子咋过啊!后半年再多养一些羊,争取早日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和赵进库一样,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在扶贫政策的引导和干部的帮扶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实施“产业+托管 解决贫困群众后顾之忧)

“二重奏”:通过项目带动、示范引领、政策鼓励等手段,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并把贫困群众镶嵌到产业链上,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我家把6亩地流转到葛根基地,平时在基地打工。不仅每年有租金,每个月还能挣到2000块(元)钱的工资,挣钱顾家两不误……”富平县流曲镇顺义村贫困户孙红娟面对如今自己既拿租金又拿“薪金”,既是“股东”又是“工人”的身份,很是满意。这是富平县大力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一个生动事例。

在脱贫攻坚战中,富平县依托柿子、奶山羊、苹果、瓜果蔬菜等优势主导资源,通过项目带动、示范引领、政策鼓励等手段,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并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上,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我家的柿饼,从来没卖过这么好的价!”说起去年柿饼的销售收入,富平县曹村镇大渠村贫困户王亚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她说,自从加入大福柿子专业合作社,柿饼就不愁卖,并且都高于市场价,去年家里的一部分好柿饼,每斤卖到了18元。

富平县曹村镇、庄里镇是富平乃至全国的柿子优生区,有千亩杂果,万亩柿园,为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曹村镇创新发展模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入股”方式,组建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千亩柿子种植加工基地,统一管理、分片负责、责任到户。贫困户以柿子园免费入股,无劳动能力的由合作社统一托管。合作社注册了“大福”“柿子红了”等品牌商标,统一收购,统一检测,统一包装,为商品走向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柿饼价格也连年攀升,尤其是2016年价格上升幅度最大,不少贫困户直呼:“这是富平柿饼有史以来卖的价最高的一年!”这一年,合作社收购柿农柿饼400吨,不仅带动曹村“柿业”快速发展,还形成了集中连片的辐射带动效应,让广大柿农尝到了柿子产业的甜头,更使贫困群众多了一份收益。

时下,正值金银花第三茬的采摘季。在富平县薛镇赵老峪南村金银花种植基地,当地农民抢抓农时,忙着采收、分拣,一番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据该村第一书记燕宏艺介绍,他们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与山东临清秦龙置业公司共同规划建设1000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如今已经建成120亩,每亩可收益2万元以上。通过“园区+贫困户”的模式,与贫困群众形成“联合共同体”。将流转土地的贫困群众招录到园区务工,每个月能挣到1500元左右的工资,实现了贫困户“获租金、挣工资、分股金”的脱贫方式。

该村村民任丁丁家庭因病致贫,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他流转1亩土地给园区,并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园区工人”,每天能挣到100元的工资。“还管一顿饭呢!”任丁丁喜笑颜开地说。

不仅如此!金融支持扶贫发展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更是富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亮点。

作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之一,富平通过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盘活和流动社会资源,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增收脱贫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出台了《富平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业项目实施意见》《富平县金融支持扶贫发展产业贴息贷款工作管理办法》等多个相关文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发展方式转变。今年以来,共整合资金2.29亿元,优先投放到光伏扶贫、特色农业等带贫效果好的产业;县财政在继续列支1000余万元风险担保基金的基础上,再追加400万元注入金融银行,按10倍贷款放大使用,给予贫困户和带贫企业信贷支持,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资金保障。



创新“党建+” 做给群众看 带着群众干


“三重奏”:创新“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做给群众看,还带着群众干。

“司书记当初找我,说种葡萄能挣钱,我心里没底,不愿种。司书记就让我参观他的园子,给我算经济账。在司书记的帮扶下,我先尝试地种了3亩,说实话,谁也没想到,真的就尝到葡萄‘甜’了。如今,我的葡萄园发展到了6亩,每亩收入万元。”富平县到贤镇纪贤村贫困户张满良感慨道,他从没见过群众对党员干部会产生这么高的信赖,现在贫困户都在村干部的帮扶下,积极发展葡萄种植,脱贫信心高涨。

张满良所说的司书记是到贤镇纪贤村党总支书记司龙昌,也是村上最早种植葡萄的,他带头发展葡萄100亩,研究种植技术,为贫困户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在他的鼓励和扶持下,村上已有8名党员和2户贫困户发展葡萄产业,每亩收入8000多元。纪贤村的变化,只是富平县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牵引,全面激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创新“党建+脱贫”模式的一个生动实践。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这句话在富平县刘集镇十字村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刘集镇十字村不等不靠,在村支部书记俱智荣的带领下,发展传统养殖业的同时,采取“众筹”模式,他自己拿出6万元、群众自愿众筹资金4万元,建起了刘集镇十字村扶贫养殖场。通过订单认购养殖,利润再分配的模式,走出了自己“众筹”特色脱贫路。

“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顾家两不误。”富平县刘集镇十字村贫困户张六五说,他家里有3口人,因要赡养年迈的老母亲和供孩子上学,不敢出远门打工,以前只能在家靠种地维持生活。“自从俱书记在村里办了养殖场后,我就在养殖场里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元。”

十字村共有贫困户24户,张六五就是其中之一,像这样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十字村共有9名,现在他们都在村上的养殖场上班,一年下来,能挣4000元,和之前相比,收入得到了保障。今年刚脱贫的荆润红在专业技术员的指导下,将蛋鸭养殖扩大到了3000余只,每天收入可达200元。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员。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富平县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做给群众看,还带着群众干。

在赵村父老乡亲的眼中,美原镇赵村都王新胜不仅是一名党员,还是一名致富能手,他发动辣椒种植大户成立了秦香辣椒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200余亩,成立了以种植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二话不说,接纳5名贫困群众到园区上班,每个贫困群众年收入均在15000元以上。

“共产党员就是一盏灯,让党徽的光芒照亮贫困群众的致富路,才不枉费了共产党员称号!”王新胜满怀激情地说。

如何让农村党员走在一起形成合力,成为脱贫攻坚的“急先锋”,从而影响一大片、带动一群人?富平县薛镇在24个行政村的党支部全部创建了“党建+X”的脱贫攻坚特色党建品牌,开展“大手拉小手,扶贫路上一起走”活动,508名“先富起来的党员”与贫困群众建立红色帮带关系,形成了“脱贫联盟”实体,从思想上、行动上进行“输血”,从根源上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脱贫造血”功能。在镇党委领导下的24个“巾帼红旗志愿服务队”,开展扶贫帮困活动50多次,实现了贫困群众“家家有人带、户户能增收”。

薛镇杨范村贫困户石顺就是享受到“党员帮带”实惠的一个典型代表。

数年前,石顺的妻子因家庭贫困走上了不归路,父子三人借住在村里废弃的小学教室,生活苦不堪言。村支部书记石争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协调危房改造资金并自掏腰包6500元,为石顺家盖了3间房。帮人帮到底,救人救到家。石争卫又安排石顺到自家的水泥制品厂打工,每年拿到16000元左右的工资。有了新家,有了工作,让石顺重拾生活信心,他感激地说:“要不是石书记帮助,我们一家的日子还不知道咋过呢?”

为有效整合脱贫攻坚力量,该县在全县82个贫困村和38个有县级部门包联的非贫困村成立村级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发挥驻村扶贫工作队、包村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四支队伍”资源、信息和管理优势,带领贫困群众开发资源、发展产业,调整充实了53名后备干部担任第一书记,99名第一书记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他们是活跃在决胜脱贫攻坚最前沿的“红色尖兵”。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攻坚战。富平县干部群众众志成城、信心满满,在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道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