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始建于西周,古称“龙门”,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故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首批旅游业改革先行区、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市,陕西省唯一计划单列试点市。东临黄河、与山西河津隔河相望,西通黄龙、与红色之都延安一衣带水;北连宜川、与壶口瀑布相汇相通,南接合阳、与洽川湿地有机衔接。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达,距省城
韩城是一个写满故事的千年古城。在3000年历史长河中,诞生的雄才大略和发生的故事传说,积淀了韩城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人类早期,大禹在韩城龙门凿山疏流,治水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古今传诵的佳话;到了西汉,韩城出了个史圣司马迁,中华五千年历史,一部《史记》讲述了三千年,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功绩光耀万代,这个资源全球独此一份;宋元明清韩城以“朝半陕、陕半韩”“三朝宰相、一朝状元”的历史地位,而成为“人杰地灵”新标志;近代以来,历史伟人毛主席俄文翻译师哲、著名作家杜鹏程、著名演员冯远征等更是韩城这片热土杰出代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从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鲤鱼跃龙门”“ 尾生抱柱”的美好传说从这里流传开去,体现忠诚信义的“赵氏孤儿”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韩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厚重,文物古迹荟萃,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全市有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6处,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32处;仅元代建筑就达30处,占全国三分之一,有陕西元代博物馆之称;市博物馆馆藏等级文物万余件,位居全国同级博物馆前列;文庙凭借其完整的风貌,独特的风格,堪称全国“三大文庙之一”。韩城曾经因黄河金三角能源重镇而闻名全国,其实他历史文化的厚重着实令世人惊叹。余秋雨先生称韩城是“一直想去却不敢去的地方”,在著名作家贾平凹心中,韩城是“三块很值得行走的地方之一”。行走韩城,仰司马遗风,品古城文化,游特色民居,览黄河胜景,赏民俗风情,开启的是一段非同寻常的文化之旅。
走进韩城,就走进了司马精神的至高灵魂。古朴端庄的司马迁祠墓,屹立梁山之巅,雄伟壮观,高峻挺拔,脱俗超群;高端大气的国家文史公园,横亘黄河之滨,汲取芝水澽水之灵气,用“一湖一堤二溪三岛”和“十景十二园”江南风情诠释史圣司马迁的伟大风骨,上下浑然一体、文化与生态相融相汇。
2017年司马迁景区荣获“全国最值得行走的50处风景”称号,徜徉其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司马迁高贵的人格魅力,更有他对真理执着追求的伟大时代精神。
走进韩城,就走进了独具魅力的古城文化。韩城古城是全国保存完好的六大古城之一,人称“小北京”。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元代古庙宇建筑,一批民居四合院,历经1300年风雨沧桑,风貌依旧,格局完好,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并肩齐名,古城文化美食街区荣获“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项目金奖”。在这里,远离了现代都市的喧嚣,我们可以放松心情,感受历史的宁静与祥和。此外,还有纪念大禹治水丰功伟绩的大禹庙、元代建筑集聚地普照寺、战国魏长城遗址、“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梁带村古芮国遗址,都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名城。
走进韩城,就走进了古色古香的民居瑰宝。已有700余年建筑史的党家村,上百座黄河民居特色的四合院、文星阁、节孝碑等集古代中国文化、建筑之大成,典雅大方,精美绝伦,被誉为“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2003年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进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百余家乡土民宿,原汁原味,置身其中领略是传统家训,品鉴的是黄河美食,聆听的是黄河涛声,回归的是儿时故乡和梦里乡愁。
走进韩城,就走进了黄河诗情的美丽画卷。韩城是黄河景观的富集区,境内的秦晋大峡谷、最窄处石门、最宽处的芝川古渡、禹凿龙门天堑、龙门古渡、黄河湿地,无不展示着特有的黄河文明。在这里,我们可以探寻大禹治水开山凿石的遗踪,在黄河峡谷浪遏飞舟,畅想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欣赏千仞绝壁的峻峭和水岸石城的恢弘。我们还可以乘船泛舟,畅游西北水乡、瞻仰千秋史圣、体验黄河文明。
走进韩城,就走进了古风古韵的民俗风情。历经千年黄河文化的积淀,“民祭司马大典”、韩城行鼓、韩城秧歌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神楼、打五元、大河之魂水景音乐秀、芮姜传奇、韩城人、鱼跃龙门等文化艺术盛宴,以其粗犷豪放、宏大气势舞动着黄河,向世界讲述千年古城动人故事。在这里,我们感受的是韩城民俗威风八面、壮怀激烈的热闹场面,更可以亲身参与,体验古老的民间艺术。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们在司马迁祠、党家村、古城三庙全天候推出了民俗表演;6月推出“黄河金三角汽车场地拉力赛”;7月推出“清华大学百名学子游韩城”暨首届国内研学游活动;8月推出沿黄旅游城市“荷花音乐节”;9月推出中国韩城花椒节;10月推出“黄河情·红叶潮”韩城国际摄影大赛;11月推出“穿越西部地区·体验原始生态”韩城户外狩猎季活动;12月推出“滑雪山·泡温泉—走入冷暖两世界”冬季滑雪节;明年1月推出国际民间艺术节,2月推出民俗韩城过大年。实现各个景区每季有主题、月月有重点、周周有活动、天天有升温,我们期待广大游客的参与。
走进韩城,就走进了全域旅游的美好生活天堂。品完了文化的大餐,游历了唯美的山水,舌尖上的美味必不可少,韩城特有的羊肉胡卜、羊肉餄饹、臊子馄饨,每一道美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可以品尝古味悠长、风味独特的韩城特色小吃,让您回味无穷;黄河明珠、文渊阁、格兰云天等品质住宿让你宾至如归;“十大主题”购物街区,“八大夜文化”艺术盛宴,圆你伴着特色纪念、捧着文化入眠的旅游梦想;月季之都,花灯如海,宜居宜游,南湖、东湖盛大开放,北海公园有序施工,引黄济澽、百里湖河联通工程加速推进,让你一经踏进韩城便开启体验之旅;以司马迁、古城、党家村3个4A级景区为代表文化旅游与生态体验相得益彰的核心景观覆盖全域;以王峰古寨、史记城、澽水沿岸“五朵金花”等为代表的一批休闲体验业态全面展现,四大特色名镇风光俊美,特色各异、精彩无限,西庄、芝川、芝阳成功创建省级旅游特色名镇,郭庄、王峰荣获省级特色旅游示范村称号。以黄河最美在韩城为标志的沿黄旅游观光路全线贯通,“一主七副”服务区陆续建成开放,“一步一景观”、“全程皆体验”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跟进;韩合机场十一首飞,城市轻轨、城际高铁等加快推进,200辆网约专车、152辆电动大巴、500辆共享单车正常运营;140座标准化旅游厕所覆盖城区、镇区、乡村旅游景点,环境清洁、免费使用。
灿烂的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秀美的山水,是大自然对韩城的恩赐。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精美的旅游产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将乘着“一带一路”的浩荡东风,聚焦新时代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新期待,主打“史记韩城·黄河特区”品牌,为广大游客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的旅游服务,让每一位游客到韩城都能游得开心,住得舒心,玩得称心。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韩城,山可以美如画,而史如镜,韩城这座满载历史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向世人展示着她独特的魅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韩城听起来美,看起来更美,“有故事的韩城,有味道的旅程”,韩城等您来!
司马迁祠景区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毗邻黄河,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祠墓为依托,历史悠久,雄浑壮观,是一个集朝圣祭拜、历史熏陶、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此后,宋、元、明、清历代曾多次对司马迁祠进行修葺扩建,景区保存有司马古道、九九台阶、献殿、寝宫、宋塑司马迁坐像、元修司马迁墓,及历代文人骚客题写的碑刻等古建文物,设有司马迁文化系列展,及史记故事、十二本纪景观园等《史记》文化系列展。司马迁祠墓是全国唯一一处缅怀和纪念史圣司马迁的的圣地,被称为“文史圣域”景区地处芝水、澽水、黄河交汇处,黄河湿地东带,万千水鸟萦回,佐以垂钓、观鸟等休闲活动,俨然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画卷。
·十二本纪景观园
十二本纪景观园,位于司马迁祭祀大道两边各30米地带,总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共分为五帝文化、夏文化、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包括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楚汉文化(包括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吕后文化、文景之治文化(包括孝文本纪和孝景本纪)、武帝文化等九个景观区。整个景观园区以人们喜闻乐见,又直观明了的石雕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配以景观小品、文字,及绿植,各部分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贯通。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大部分,其中《本纪》通过对历代帝王的记载,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脉络,作为《史记》的总纲,《本纪》与其它四体之间存在阐释和被阐释的关系,所以说了解了十二本纪,就基本了解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因此游览十二本纪景观园,可以使人徜徉于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祖国的古老文明。
·司马迁铜像
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数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以坚韧不拔之志,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敢做,为我国的史学和文学树立了一块历史的丰碑。同时,司马迁刚直不阿、幽而发愤的伟大精神也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脊梁。后人以无比崇敬的心情称司马迁为“史圣”。
·司马迁祠院
祠院中面东为三间献殿和三间寝殿。献殿正中这个石雕供桌,系清同治年间芝川八社乡廉敬献。供桌两旁有联语。上联“史学传千古”,下联“神威镇一峰”。在献殿罗列着大小57通碑碣,其中一部分是历代修建司马迁祠墓的纪事碑,另一部分碑碣为历代文人骚客咏颂司马迁的诗篇。其中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于1958年题书的一首五言律诗,对司马迁的文才和品格作了高度概括:“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郭老诗句气势雄浑,书法潇洒遒劲,游人多索此碑拓,作为收藏品。
三间寝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寝殿匾额题书“君子万年”,寝殿内有砖基幔帐神龛,龛额匾题“穆然清风”。龛内为司马迁全身坐像,像高140厘米,黑须三绺飘胸,身着红袍,手扶玉带,面稍向北。为什么司马迁要面北,传说是北望苏武,体现出两位贤人互相仰慕之情。
·司马迁墓
司马迁墓位于寝宫后一高台之上。初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当时为一土冢,上植柏树五棵,现余四棵,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墓的四周刻有八卦图案。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他的墓周,刻上八卦图形,正是对他这种史学思想的诠释,表明司马迁虽然早已作古,但他富有哲理的求变精神,却永存人间。
“挥毫三千年,一日阅古今”,到司马迁祠景区,沐浴史圣的伟大光泽,感受史记的博大精深,享受自然的瑰丽和谐,使身心得以放松,灵魂得以净化,情操得以升华。
欢迎到司马迁祠景区朝圣、观光、休闲。
国家文史公园简介
国家文史公园是对现有司马迁祠景区范围的延伸拓展,占地面积约3200亩,其中包括1100亩的司马湖水系及其附属设施,1200亩的风景园林和900亩的建设预留用地,景观布局为“一湖一堤两溪三岛
lang=EN-US>
一湖:司马湖;一堤:少梁堤;二溪:芙蓉溪、桃花溪;三岛:蓬莱霁雪岛、琼岛揽月岛、瀛洲观荷岛;十景:司马探梅、芝川古渡、追风阁、瀛洲观荷、柳堤映翠、澽水观鱼、蓬莱霁雪、枫林啼莺、琼岛揽月、桃渊花溪;十二园:玉兰园、海棠园、石榴园、樱花园、绣球园、丁香园、桂花园、月季园、梅花园、芙蓉园、紫薇园、桃花园
园区内“大河之魂”灯光水景音乐秀,长120米,通过打造全球首创多维立体大型升降式龙形骨架,结合绚丽多姿的喷泉水景,通过3D投影,激光,声电焰火,烟、雾等全新特效技术营造如梦似幻的画面意境和令人惊叹的演绎效果。
充分挖掘《史记》及司马迁文化,通过建设史记博物馆,史记文化长廊,史记成语园等。举办民祭司马,史记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吸引国内外史记文化研究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大中专院校,中小学生来这里研究、学习。真正打造国内一流的研、学、游示范基地。
博物馆位于韩城古城的东部,馆区是由文庙、东营庙、城隍庙三座古建筑群组成,其中文庙和城隍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营庙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座庙占地面积八万多平方米,其中里面单体古建筑有一百多座,馆藏文物上万件,现在为国家三级博物馆,4A级景区,也是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会员单位,陕西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韩城古城,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金大定四年(1164年)修建土筑城墙,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由本市人当朝宰相薛国观奏朝廷批准,倡议地方官员、绅士捐资改土城墙为砖城墙。城四门门楼额东曰“东带黄河”,西曰“梁奕西襟”,南曰“溥彼韩城”,北曰“龙门胜地”。为了保护古城,市政府于80年代初作出决策,保护古城区,另建新市区,使古街区保护完好。
古城街区,南北贯通的大街为主街道,呈龙形,长达千米,略有弯曲,如同龙身横卧;古城北边步步登高的园觉寺顶端金代宝塔如龙头昂扬,南端的古石桥如龙尾摆动。龙形主街两翼及东西南北四关,有纵横交错,曲直有序,四通八达的大小巷道72条。
国保单位(15处):司马迁祠墓、魏长城、周原大禹庙、文庙、城隍庙、北营庙、九郎庙、党家村古民居建筑群、普照寺、玉皇后土庙、法王庙、梁带村两周遗址;元代庆善寺大佛殿、清代毓秀桥和元代紫云观三清殿。
省保单位(17处):关帝庙正殿、扶苏宫遗址、东营庙、弥陀寺、赵氏孤儿发生地----三义墓、苏家民居、高家祠堂、解家民居、古街房10号、永丰昌旧址、郭家民居、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碑遗址、灿升故居、柳枝关帝庙、古城金塔、梁带村禹王庙正殿、古城县衙。
古城区共有房屋5200多栋,其中有文物建筑和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店铺及民居770多栋。主街道沿街两侧为明清建筑的古式店铺,多为两层楼房,上库下店,前门面后住宅,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顶,是典型的北方古城风貌。古城四合院民居整片集中保护较完好的有张巷、高家巷、泊子巷、南营庙巷、湾湾巷等。街区保护的古建筑13处70多栋,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特别是文庙,城隍庙,东营庙连为一片,长达700多米,是古城一大特色。
韩城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唐武德八年(625年)设韩城县治始,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及一大批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和店铺,建有县署、谯楼、尊经阁、龙门书院、城隍庙、庆善寺、五楼五营、园觉寺、乐楼以及大小庙宇数十座。琉璃彩饰,金碧辉煌,重檐叠屋,结构严谨。
地处老城区东部的韩城市博物馆,规模宏大,建筑瑰丽。成立于1984年,是国家三级博物馆。从2002年开始博物馆扩建工程将文庙、东营庙、城隍庙三个古建筑一气贯通,形成古城东区自南向北纵深达六百余米,占地约八万平方米的馆域面积,现已是国家4A级景区,它囊括以元代建筑为主,涵盖宋、元、明、清各代建筑为一体的,气势恢宏、建筑精美的特大型古代建筑群。
文庙是祭祀春秋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方。韩城文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明初(1371年)扩建成现今的规模,其格局规范至今保护完好。被誉为陕西之冠全国罕见的文庙建筑群。它不但有琉璃雕饰的万仞宫墙;别具特色的棂星门;宏伟壮阔的大成殿;高耸入云的尊经阁;还有成分反映儒学真谛的门额题词、牌匾书文,处处充溢着儒学文化的神韵。同时在前庭后院的整个庙区,严谨布局,合理得当地栽植着四十余株古柏古槐,最长树龄已逾千年,更显得环境苍翠而富有生机,深沉而蕴含典雅。
东营庙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是古城东区城防军营之所。韩城古城内按方位有东西南北中五营,因东营庙据城之东,故名。东营庙也是祭祀关羽及其它诸神的庙宇。在军营之中建立关圣庙,意在要将士效法关羽的忠勇精神,以壮军威。庙创建于明,在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及道光年间重修或增建。东营庙虽不及文庙建筑宏大,但山门正中上方高悬的楷书“关圣庙”三字,以雄浑刚健的书体风格给人威武庄重气势不凡的感觉。过中门回目即可看到书有敦厚壮硕“忠义”二字的一方横匾,更透出关羽忠勇、侠义的风骨和令万民敬仰的人格力量。从过殿而入便是接连两座主殿。前是献殿后为寝宫,建筑风格朴拙而绝少雕饰,体现了“武圣”关羽的“浩气天齐”和朴实无华的精神境界。
城隍庙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其建筑比文庙、东营庙的总和还要大,建筑规格也远远高于前者。城隍庙,古时是人们祭祀城池守护神——城隍神的地方。祭祀城隍,表达古人一方平安,护民福祉的美好愿望。韩城城隍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宋之时,“初制朴简”,后经历代重修扩建,特别是明万历年间的修缮,基本确定了建筑格局,目前规模宏大,占地面积两万余平方米,中轴四进院落,主体建筑南北一线排列,配列建筑东西遥相呼应,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参差适度,雕饰精美华丽,琉璃覆瓦,金壁辉煌,蔚为壮观,是不可多得的一组元、明、清大型古建群。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的西庄镇境内,东临黄河、南绕泌水,西北临塬,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陕西省著名旅游景区。党家村景区地理位置优越,风貌古朴自然,文化气息极为丰富。
党家村主要有党、贾两大家族,共有360余户人家,1600余人,建村距今680多年历史。党家村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侧,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圪崂”。距西安市东北253公里,始建于元代至顺二年(即公元1331年),并于明清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四合院,建筑紧凑、村寨相连,保护完整,至今保存有古塔、古暗道、古井、祠堂、私塾、哨门、看家楼、贞节碑等18处公用设施,保存123座古民居四合院,保存古巷道20多条,四合院完整率约83.4%,其中的一级、二级院占54%。
党家村古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韩城在乾隆年间曾经被称为陕西的“小北京”而党家村因农商并重经济发达则又被称为“小韩城”,可见当年之盛况。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文,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名单。2003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3年被列入全国六大重点保护利用古村落(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家)。2016年12月荣升为国家4A级景区。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我曾到过欧、亚、美、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厚、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古代居民建筑群。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党家村古民居举世无双”。
走进党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那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
那些精美奇巧的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使人们在欣赏赞叹之余又受到中国儒家传统人文思想的教益,真实地感知,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
城墙、看家楼、泌阳堡、及夹层墙哨门等攻防兼备古代防御体系,是党家村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党家村选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木、石、砖三雕俱全,有很高的研究鉴赏价值,而现存的古代题字及生活用品完整的展现了当时的生活文化氛围。党家村集古代中国文化、建筑之大成,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在视察党家村时欣然题词称之为“民居瑰宝”。
党家村古建筑群历史悠久,选址恰当,村寨合一,组合巧妙,内涵丰富,安全设施合理,公用建筑齐全,党家村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当地居民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地结合了关中地区及京城古民居建筑的优秀传统,并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防盗、防御、通风、装饰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它那依塬傍水、村寨合一、凡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造型和构成机体,被当代各国建筑学家称赞。2001年6月25日,党家村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村落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典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党家村古村落就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1992年5月正式对游客开放以来,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呈上升趋势。
在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党家村景区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的原则,以发展促进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宗旨,合理开发,同时对古民居进行修旧如旧的维修保护和管理,形成可持续发展,整合景区旅游资源,凸显各景点、各资源的独特性,加大宣传促销,打造独特的古村落民俗文化。
韩城大禹庙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距今700多年历史。明万历七年(1579)重修,原名大夏禹王庙,因地处城区东2 千米周原村,又称周原大禹庙。
该庙坐北朝南,占地近12000平方米,因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而得名,有“禹庙之最”的美誉,是目前国内建庙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禹庙,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AAA景区。1998年大禹庙全面维修,新建仿古牌坊式的大门(现已拆除)和门前照墙。2012-2013年建成新门楼和祭祀广场,形成了一条轴线,两进院落,三级平台的新布局。进大门祭祀广场风景区为第一院落,进山门入正院为第二院落。
大禹庙主体结构由山门、献殿、寝殿和与偏院组成。山门、献殿、寝殿分布于南北轴线上,山门为现代复建,献殿、寝殿则为元代遗存。 山门始建于元代,后经多次重修,目前呈现的是清代建筑风格。房屋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前檐通担绘有五色彩绘,图案包括山水花草等,居中的则是一幅双龙戏珠图。门额上悬一匾,上有藏青色“大禹庙”三字为嘉庆年间所题,门匾提辞年月为清嘉庆乙亥年桐月,即1815年农历三月(古人把农历三月别称桐月)。山门南面有祭祀广场,为每年农历6月10日(传说六月初十是大禹的生日)祭祀大禹的场所。
经山门进入大禹庙正院,是大禹庙的中心建筑院落。正北为大禹庙的献殿和寝殿,正殿前原有东西两座戏楼,始建于明代(今无存); 正院的主建筑为典型元代建筑--献殿。献殿面阔三间(明三暗五),进深四架椽,单檐硬山顶,灰陶瓦屋面。前檐明间两柱为八角形石柱,东西石柱上刻有“口大元国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孟夏置……,及损资人名”等。献殿中除了石供桌外,东、西各立有石碑,多为历代维修庙宇和老百姓捐银记事碑;献殿之后就是正殿,也叫寝殿,是大禹神像所居之所。寝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灰瓦屋面,前檐下设有斗拱,无补间铺作。殿内设有神龛。龛内有三组彩塑神像,总共12尊,神龛上有藻井画168幅,花鸟人物,非常生动。中间为禹王坐像,神态威严,东为三头六臂驾龙腾雾的巨灵官神像;西为唐代名将郭子仪和头戴凤冠、怀抱婴儿的送子娘娘,二人两旁还有侍者站立。在左右龛正面墙上,有清代绘制的“八仙过海”、“天宫赐福”等内容的壁画。殿内东墙壁画为《受降图》,西墙为《宴庆图》。寝殿两侧山墙存有壁画;正殿东西两边山墙有两幅壁画。西边壁画右下角画的是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左上角画的是“贺寿庆宴图”,和我国著名的山西芮城永乐宫属于同时期的作品,距今有500年历史。东墙上画的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故事。
轴线西侧为偏院,有清代建筑清修院以及慈航殿、财神殿。
龙门位于秦晋大峡谷之中,此处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惟神龙可越,故称龙门。相传为夏禹所凿,又名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汹涌澎湖,正如诗人所描绘的“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沿龙门逆水而上约4公里为“石门”,两岸断崖峭壁,如同刀砍斧劈,山水相映,极其壮美。沿途还有千尺梯子崖、深渊石头城,玉女莲花洞等。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千古绝唱,会勾起您无限神往。
龙门两山屹立,河出其中,上宽百步,下泻千里,相对如门,唯神龙可越,故称龙门。站立山顶远眺黄河。纵观全景,恰似银龙吐水。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从壶口至龙门这段峡谷,波浪壮观,北国风光。在这里流传着美妙的神话传说,最有名的是“鲤鱼跳龙门”,可谓家喻户晓。《三秦记》上说:大鱼集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下者为鱼”。千百年来文人学士,皆以“一登龙站,身价十倍”而自豪。前秦苻坚,曾登龙门赞杨“美哉,河山之固”。
这里有传说中大禹留下的遗迹。千尺梯子崖,相传从此可以进入天宫。古时,神话传说大禹凿龙门,遇见恶龙阻挡,大禹登上天梯进入天宫,向玉帝诉说。玉帝大怒派出天兵天将,斩除了恶龙,锁住了恶龙儿子恶蛟,捆在壶口瀑布下边的水晶宫明柱上,后来恶蛟挣断神链,逃避到大海,长成庞然大物,这就是人常说“海底蛟龙”。
玉女莲花洞。传说这是大禹女儿帮助父亲治水居住的地方。众仙姑为她设置了梳妆台,台上有碗大的一个小石坑,是她的脸盆,脸盆中的水常满不溢,舀去即升。后来神话为“莲花洞中怪水升”。
天然石头城。险要的山峰,山高千尺,井深百丈,壁直挺立。走进深渊,仰望一线天,好似天然石头城。
仙境水文站。龙门峡谷两岸,悬崖徒壁,三十年代在这悬崖石壁之上建造了黄河水文站,踞于黄河之旁、浪涛之中、石头之上,故为仙境。在这里乘坐缆车,横渡黄河,空中观景,别有风味。
咽喉石门关。黄河壶口、龙门、石门、三大景观。石门距龙门4公里,距壶口38公里,是万里黄河两岸最窄之处,东西宽仅60米。咆哮的黄河在此成为一束水流,通常水深达10多米以上,乘坐游船、越过石门,则能顺利到达壶口。
天堑变通途。过去夏季摆船渡过,冬季冰桥飞渡。解放后相继架起铁索桥、铁路大桥、公路大桥。三桥并列,天堑变通途,横跨秦晋,成为华北、西北交通纽带。
昔日文人学士游龙门,留下了许多赞美诗篇。龙门景点甚多,传说多与禹凿龙门相关,有千尺梯子崖、天险石门关、深渊石头城、玉女莲花洞、督工相工坪、云中艄公庙、抗日旗语台等。龙门自古为秦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东晋太元年间姚绪从龙门渡河东讨入蒲坂。西魏大统三年(537)东魏于龙门造三道浮桥渡河。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率兵西渡龙门取关中。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金将娄室从龙门西渡取陕西。明末,李自成率众经韩城由龙门渡河,推翻了朱明王朝。千百年来,两岸交通冬季靠冰桥,平时靠木船,十分艰难。1948年10月首建了铁索桥,1927年8月、1973年7月先后又建起公路桥和铁路桥,为西(安)侯(马)铁路和108国道必经之地。
梁带村遗址发现于2004年10月,位于韩城市区东北7公里的西庄镇梁带村村北,是我国两周之际古芮国遗址,是陕西继秦兵马俑、汉阳陵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占地976.78亩,分墓葬区和遗址区两个部分,共发现两周墓葬1300座、车马坑64座,经对七座大墓及百余座中小型墓的抢救性发掘,共出土金、玉、铜器等各类文物2万余件(组),仅珍贵文物就有3千余件(组),其中国内首次重大发现的文物70多件(组)。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0月至2005年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韩城、渭南及省文物部门联合组队在梁带村开展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在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的范围里,共发现两周墓葬1300座,车马坑64座,通过对七座大墓及百余座中小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世人震惊的丰硕成果,共出土金、玉、铜器等各类文物2万余件(组),仅珍贵文物就有3千余件(组),其中国内首次重大发现的文物70多件(组)。同时,文物“芮”字铭文、墓葬布局、技术分析等综合情况显示,该遗址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BC770前后)诸侯国芮国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分墓葬区和遗址区两个部分,初步认定墓地主要位于村北,居址位于村东南方向。
梁带村遗址的发现是我国两周考古的重要收获,对我国周代封国史、礼乐制度、艺术史和科技成就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系统研究芮国历史有重要的价值。该遗址规模大,历史未曾被盗,保护完好,国内罕见,出土文物数量多,类型全,遗存丰富且级别高,是“陕西省30年来商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根据《梁带村遗址总体保护规划》,“遗址原址保护展示”的工作思路和省文物局“文物惠民”、“文化遗产全民共享”、“大生态、大景观、大森林”的工作方针, 我们启动了占地80公顷,投资10亿元的梁带村遗址公园建设项目,项目主要由入口服务区、遗址保护与展示区、芮国文化展示区、黄河生态景观区和民俗文化区五部分组成,并于2013年初启动了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深化的遗址公园一期即博物馆项目,总投资3.6亿元,占地213.8亩,主要建设遗址博物馆和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入口广场、露天剧场、生态停车场及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
博物馆为三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为16939.88㎡,主体建设投资8545万元,一层为设备用房、影视厅、临时展厅和专题展厅;二层为报告厅和基本陈列;三层为文物库房、文保研究和行政办公区。游客服务中心为一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3441.27㎡,投资2044万元,是集景区旅游咨询、接待服务、导游推介、票务办理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我们计划用3-5年的时间将梁带村遗址建成一个集文物保护、科普教育、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遗址公园,使之成为韩城旅游一大亮点并将成为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
韩城普照寺位于韩城市东北10公里西庄镇吴村,始建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目前寺内共有元代建筑十三座,占地面积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是目前陕西省最大的元代建筑博物馆。
普照寺为佛教寺院。据记载,创建于元延祐三年即1316年,建寺后于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塑佛像。普照寺主体建筑是大佛殿,殿前东有“伽蓝庙”,西有“护法庙”。殿东为“土地庙”,西为“关公庙”,殿后有“观音洞”。
大佛殿在十余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居高临下,有虎踞高山之势。雄伟壮观,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内有佛龛,龛上部有藻井,藻井有绘画,共130幅佳作,其中人物画33幅,花鸟虫鱼画97幅,笔黑生动,情景逼真,形态各异,堪为珍品。专家认为板画为元代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龛内有五尊彩色泥塑像,坐在工字莲花须弥座上,面相丰满,神态自然,古雅庄严,呈说法状,通高4.2米。左右站着释迦十大弟子中的阿难和迦叶两尊塑像,各通高2米。一个双唇紧闭,双手合十。一个面带笑容,拱手而立。两边龛内是两尊菩萨塑像,均盘膝坐在工字莲花须弥座上,通高均3.6米,左边是文殊,右边是普贤。
1999年开始建设的陕西省元代建筑博物馆已初具规模,现已对外开放。近年来,经过修缮保护的普照寺,被当地人称为韩城的“布达拉宫”。韩城元代建筑多为悬山顶,墙体厚实稳重收分大,前檐柱额多为通担,这些是认识和研究元代建筑特征与风格的重要而宝贵的依据。近几年,为了保护好元代建筑,经省文物部门批准,韩城拟将急需维修的元代建筑约十多处逐步搬迁到规模较大的元代建筑之地普照寺。现已搬迁了两处四座建筑,连同普照寺原有的古建筑及配列建筑共12座,最终建成约二十多座的元代古建群,成为全省最大的元代建筑博物馆。
普照寺是一组罕见的元代典型古建筑,佛像塑造逼真丰满,天花板为珍贵绘画。建筑、塑像、绘画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2001年6月25日,韩城普照寺入选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