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蒲城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四个决定、十一项意见”推动改革创新,以“三区”建设带动“四化”协调发展,积极适应新常态,凝心聚力促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164.5亿元,年均增速1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59亿元,是“十一五”期的2.9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80亿元,年均增速1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亿元,年均增速15%;地方财政收入6.6亿元,年均增速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316元,年均增速14%;农村居民纯收入9450元,年均增速1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一五”末的20:43:37优化为15:50:35。
工业转型成效明显。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43户,中小微企业达18953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达768.4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加508.2亿元。煤化工业园完成了专用道路等基础设施,180万吨甲醇70万吨聚烯烃、美国空分、神渭输煤管道蒲城段三大项目建成投产,固定资产完成209亿元以上,预计年实现产值80亿元。蒲城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道路基础设施等建成使用,投资3.78亿元的大美科技、投资1.2亿元的无纺布生产线等项目即将建成运行。园区入驻企业达到45家,年实现产值68亿元。渭北煤化工业园、蒲城工业园分别被列入省级工业园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合提升烟花爆竹企业109家、煤炭企业4家,正在实施石灰石综合利用开发项目。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编制完成并评审通过《2014-2020年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县财政每年列支3000万元发展现代农业。投资9000万元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启动实施,累计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区48个(省级6个、市级3个、县级1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55个、家庭示范农场58个。全县年产粮5.3亿公斤以上。果业总面积达到60万亩、果品总产80万吨,投资1600万元的蒲城酥梨试验站启动实施,“蒲城西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被确定为全国设施西甜瓜基地,“蒲城酥梨”荣获2015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陕西省著名商标,品牌评估价值达到19.87亿元。建成规模化养殖场73个(创建省级示范场3个),被列为全省肉鸡规模养殖示范县,畜牧业产值达13.05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47%。设施农业生产总面积27.1万亩,总产84.5万吨,产值14.6亿元。设施农业生产面积、产量及产值较“十一五”末分别增加55%、73%、98%。培育龙头企业44家,发展农村合作社等组织932个,认定家庭农场39家。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获得省级著名商标12个。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和“品牌农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三产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县游客服务中心建成运行,杨虎城将军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巴厘岛温泉成功创建3A级景区,开通了椿林至泰陵公路、孙镇至平路庙公路2条旅游专线,桥陵、泰陵、惠陵、高力士景区等基础建设大幅提升,投资3.3亿元的重泉古城民俗饮食文化园、盛鑫温泉度假水寨投入运营。以县城为中心,以桥陵、泰陵、孙镇、温泉度假村、卤阳湖为主要景点的旅游环线初步形成。全县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达1184万余人(次)、 58亿元。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建特色商业街2条、大型综合零售市场10个;新增物流企业110余户,外贸企业8户,新建改建标准化农家店355家。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新增电子商务网站、网店3000多家,企业30余家,创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实现网络交易额达6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227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127%。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积极实施“南扩东进”战略,县城建城区面积扩展至2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到39万人,城镇化率升至50.89%。“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95个,完成投资476.82亿元,城南双酒棚户区改造等总投资16亿元的9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实施。孙镇列入省级重点示范镇,罕井镇、陈庄镇成为全国重点镇,荆姚镇被省政府确定为“百镇建设”乡镇。积极推进“五城联创”活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十二五”期间,累计新、改建各级公路88条468公里,修建县乡公路1493.21公里,硬化村道520公里,实施了S201蒲城段改扩建、渭黄高速蒲白段、蒲城一级汽车客运站等重点建设项目,建成了包西铁路蒲城东站和渭黄高速蒲城东出入口,基本形成了以“双十字”为主骨架,“两纵两横两辐射”主干县道为次骨架的交通运输网络。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持生态基础建设与节能减排、治污降霾统筹推进。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平方公里,排涝治碱面积60余万亩;关停了尧山山麓沿线所有的采石、石渣加工企业和五洋造纸厂等多家污染企业,城南污水处理厂、罕井及孙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蒲电、尧柏公司脱硝减排等重点减排工程进展顺利,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标如期完成。持续开展北部石灰窑、唐陵保护范围内非法开采等重点区域污染源整治;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总投资2.53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启动实施,创建永丰石马村、党睦林吉村等县镇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0个,建立村级环卫站275个。持续实施秦东大地园林化工程,孙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罕井山东、龙阳南湾等4村被命名为“三化一片林”省级示范村,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
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围绕解决群众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五年来,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7.3亿元。新修水利设施480处,解决了21.75 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深入开展“双高双普”,26所标准化学校、40项九类示范校顺利通过市级验收,新改建公办幼儿园24所。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529个,县镇级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了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县医院综合住院楼、中医院医技楼、县妇幼保健院住院楼等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廉租房、公共租赁房4585套。城乡社会保险体系日臻完善,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全面兑现落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6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25 万人。建成村级文化广场36个、文化示范村120个,镇级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平安蒲城”创建活动。安全生产“三基、三化”建设全面推进,烟花爆竹原材料经营税费服务大厅组建运行,30余家烟花爆竹企业关闭退出。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机制、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被列入国家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