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渭南高新区始终以“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目标,立足“产业新城、城市新区”两大定位,按照聚焦“三大任务、四个突破、五项保障”工作思路,埋头苦干、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奋发图强,全区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截止2015年,全区实现经营总收入290亿元,年均增长23.2%;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40.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8.5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7亿元,年均增长23.4%;财政总收入实现5.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5亿元,年均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指标年均增速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一、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三大产业基本形成。坚持以“特色、集群”的思路聚集产业,形成三大主导产业支撑格局。以中联重科、北人印机、青锋科技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中联重科在我区形成了年产2万台挖掘机的生产能力。以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沃特玛新能源电池、天臣新能源、星美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划了占地3000亩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沃特玛新能源汽车电池一期项目基本建成,天臣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年内也将投产。以渭化集团、金钼科技为骨干的精细化工产业继续稳步发展。二是工业提质增效明显。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亿元,同比增长9.4%,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8.7%。累计引进装备制造企业19家,累计增加产值近20亿元,装备制造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6%;引进光伏、物联网和3D打印等战新兴产业企业9家,实现产值25亿元,同比增速达到47%;累计实施工业项目54个,完成投资57.2亿元。三是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建成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起步区460亩,引进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钢研等国内有影响的研发团队,发起设立国内第一支3D打印创业投资基金,建立激光成型、检验检测等10个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入驻企业32家,实现产值超过1.73亿元。渭南3D打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先后获得中国医学3D打印技术创新发展基地、陕西省新型工业化(3D打印)产业示范基地和陕西省3D打印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称号,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高新区与渭南主城区的不断深度融合,先后建成渭南万达广场、中升经贸国际汽车城、天时商业步行街等商贸流通项目,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6.4亿元,是2010年13.4亿元的1.97倍。
二、完善体系,拓宽平台,创新驱动卓有成效
一是创新创业体系更加完善。按照“创业苗圃+企业孵化+产业化”梯次培育思路,形成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渭南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和容厦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为支撑的“一核三支撑”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发起成立了渭南市创新创业联盟,西安交大渭南“创客汇”顺利入区,省级众创空间和3D打印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省级批复。二是企业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十八大以来,全区R&D经费投入累计达到3.7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0.57%达到2015年的1.58%。园区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15个,新增各类企业研发中心28家,累计争取科技专项资金 8071万元,科技成果产业化新增产值近50亿元,科技产业融合成为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三是区域科技成果突出。2015年当年申请专利378件、授权专利171件、技术合同成果交易额3510万元,分别是2012年的2.5倍、3.1倍、11.5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4家,占全市的50%。四是人才特区建设卓有成效。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科技创新和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高新区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共兑现奖励扶持资金900余万元。沃泰科技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签订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实现渭南院士工作站的“零突破”。陕西北人印机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建成市级专家工作站6个,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5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3个,实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832人。
三、加强管理,促进融合,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广场东路、广场西路、敬贤大街3条“断头路”如期打通,朝阳路西延(西环线滨河路)、新区东路北段(敬贤大街—乐天大街)等项目顺利实施,累计新建道路16公里,辖区道路总里程达61公里。实施朝阳大街东段、中联南街及广场西路北段给水管网工程,供水管网主干线达到62.7公里。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投用并顺利通过环保验收,生活垃圾填埋场启动实施。弱电落地工程快速推进,东风大街、崇业路等4条路段7.9公里弱电入地工程全部完成。二是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坚持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争资金、引项目,启动实施了王贺、郑家、西庆屯等24个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建成保障性住房5223套,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三是城市环境更加宜人。以打造“森林高新、品质高新”为目标,持续推进南塬绿化,累计建设经济林2800余亩,“南塬核桃”“北滩葡萄”品牌效应初现,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5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6.48%。大力实施“拆墙透绿”工程,敬贤大街、广场东路、310国道南段等完成绿化5万余平方米。高标准完成了新区东路照明和景观工程、胜利大街照明工程和崇业路、幸福城小区、高级中学亮化工程。高新时代广场如期建成投用,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成为全市新亮点。四是城市管理更加规范。大力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786万元购置清扫设备21台,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0%,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四、以人为本,精准施策,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一是扶贫攻坚扎实有力。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围绕“脱贫攻坚、高新率先”理念,提出三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的目标。扎实开展帮扶包联,广泛动员区内企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积极实施创业就业扶持脱贫,2016年上半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救济资金185万元,争取扶贫基础设施项目7个400余万元。二是民生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坚持教育是最大民生的理念,在建成渭南高级中学的基础上,累计投资4亿元,实施“三校一园”工程,相继建成渭南初级中学、麻李小学等一批标准化学校。双高双普通过市级验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达到90%。持续推进污染防治、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5.9%。三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面落实“农民参合,政府买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持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医疗市场秩序规范化逐年提高,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5221人,发放补助资金5671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积极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成立3个街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全部评为省级标准化示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