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在市区两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关怀下,精心筹建的一所现代化、综合性、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沋河河畔、渭崇路中段,总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市招收6—15周岁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目前在册学生188人。
学校现有教师40名,平均年龄32岁,学历达标率100%。其中专业的听觉言语康复师、心理咨询师、感统教师、唱游律动教师、运动保健教师、美工教师等20名,中小学优秀转岗教师20名。其中省级教学能手2名,市级教学能手1名,区级教学能手4名。学校现有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4个,区级课题10个。
送教老师对孩子进行写作指导
学校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是在各级领导的科学引领下,在学校全体教师与时俱进,不懈努力下,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坚持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密不可分。
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 同心铸造教师高风美德
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成立于2017年10月,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学校把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我们通过师德专题学习、师德演讲、教师团体辅导等活动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培养教师团队协作精神;我们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让转岗教师更专业,让专业教师更全面;我们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们专业水平不断成长;我们开展“青蓝结对”老教师带新教师活动,让良好的师德师风在新老教师中传递。
党支部成立至今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我们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有力提升。根据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党员、班主任及部分教师与班级中建档立卡及生活贫困学生形成一对一的帮扶小组,除学业、生活帮扶外,还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疏导、精神上鼓励,教育孩子学会勇于面对自身的障碍,学会自信、自强,从而获得尊重,赢得自尊。还利用阳光课间,助推特殊孩子康复训练,跳跃、翻滚、爬行、钻洞等项目,党员带头,全体教师参与。还对家长进行康复教育的指导,学校党员干部成了学校康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带头人。党员同志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诺言
二、扎实开展德育活动,恒心支持特殊儿童身心发展
学校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与教育需求,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以养成教育为基点,以“三爱”为目标,利用班队会和主题教育活动,多维度、立体化开展德育工作。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生活技能、习惯养成、规则意识等,老师们每月带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分别有“乘坐公交车”、“走进银行办理存取款业务”、“参观博物馆”、“奥斯卡观影”、“正确过马路”、“参观交通安全实践基地”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把校内学到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操作、课外巩固,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学校依托校外心理专家与本校六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扎实开展特殊儿童、陪读家长和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工作。全体教师探索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定期开展家长团体心理疏导,定期开展心理班会、亲子主题活动,并长期开展家长及特殊儿童个体心理咨询活动和特殊儿童关爱活动,引领学生情绪及行为规范,家长价值导向乐观积极,形成和谐幸福的校园氛围。
通过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切实改善了学生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和道德认知水平。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从不喊累与苦,积极筹备好每一次活动,践行党员职责,带动全体教师为特殊儿童的适应性成长而为断前行。
三、致力开发特色课程 耐心服务特殊儿童全面提升
为了更好地贴近特殊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升特殊儿童的生活技能,帮助孩子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在崔晓丽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开发并实施了以帮助孩子“独立生活、回归社会”为主题,以“康复理疗、社会适应、艺术修养”三大体系为支撑的“573+X”课程体系。我们开设了“医院就医、饭店点餐、超市购物、收发快递、办理银行业务、学做家务、艺术休闲”等15门特色课程,在梦之音打击培训学校和猎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还增加了非洲鼓、航模两门新课程。在这些特色课的开设中,老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精心设计好每一节特色课,用实际行动为特殊儿童的康复与成长献计献策。特色课堂上,总能看到老师一遍遍不厌其烦为孩子示范,总能看到老师们跪着、趴着协助孩子们做康复,但是他们从不抱怨,满怀耐心与爱心上好每一节课。
四、长期坚持送教上门 爱心点亮重度特殊儿童希望之灯
自2017年6月份以来,在区局的安排下,学校按照“4433”扶贫工作机制,成立由党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评估冲锋小分队对全区建档立卡的重度、极重度特殊儿童开展入户走访评估活动,逐一对孩子分类登记造册,根据生情安排专业教师及党员干部暑期为19名建档立卡的特殊儿童开展送教活动。
为了使扶贫送教工作常态化,增强送教内容的全面化、多样化,由区局党工委牵头,根据普校与特校相结合原则,成立了以学校教师为主,十五所核心校优秀体、音、美教师为辅助的百人送教队。送教队分为15大组,从周一到周五每天轮流滚动式外出,为全区56名建档立卡,无法入学的重度、极重度特殊儿童开展送教上门。目前已开展送教近700次。渭北、两塬的每一片土地上,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炎炎烈日,不管是暴风骤雨乃至鹅毛大雪,都阻挡不了我们送教的步伐。来到特殊儿童家中,一把小凳、一张矮桌、半间厅堂、灶前的一席之地、甚至是床榻的一角都成为了我们老师的“讲台”。他们不辞辛劳,走村入户宣传党的教育脱贫政政策,为每一个特殊儿童送上他们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家长送上家庭康复训练的方法。
老师们从孩子的康复训练、生活技能训练、文化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家教方法指导等方面展开送教,送教前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情细心准备,上课时耐心教导,课后认真反思,及时总结,随时调整,做到一生一案,真正服务于每一位特殊儿童,为他们自身技能的提升、有效的康复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带给他们生活的希望。
临渭特教人翻山越岭行走在入户评估的路上
送教中,面对无论程度多严重的残障学生,在党员的带动下,特教人们没有退缩,永远都走在送教队伍的最前面,第一时间接触孩子,给他们打扫个人卫生,给他们的家长反复强调:不要放弃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有尊严的活着。并给家长做好榜样,每次老师们送教前,针对具体的孩子做好充分准备:卫生纸、湿巾、毛巾、洗发水等。面对卫生差的孩子,见面先打扫个人卫生,慢慢地,孩子们干净了,家长们也热情了。
送教中,面对酷暑,我们行走在三伏天,跨渭水,攀塬岭,来到下邽、固市、孝义、交斜、官路、丰原、凝宁、桥南、三张、阳郭、闫村等区内所有贫困特殊儿童家里,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送教计划。我们从孩子的康复训练、生活技能训练、文化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家长的心理疏导、教育方法指导等方面开展送教。希望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让这些特殊家庭充分感受到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和温暖!
送教中,面对严寒,我们怀揣着促进残障儿童成长的热情,抗击着风霜与阴霾,行走在送教的道路上。一村村、一户户,逐一入户,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用流动课堂将知识与技能、将政府的关怀与爱、将快乐与希望带到他们身边。屋檐下的案板上,精细康复课程在这里上演;黑暗的小屋里床榻的一角,语文课堂在这里进行着;房前屋后的院落里,肢体康复训练在指导进行中;庭院中的一张破旧的小桌上,老师们的教学活动正在开展……
崎岖的山路上,狭窄的村道中遍布学校送教教师的脚步。送教中,教师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每一位学生、感动着每一位家长。他们用专业技能开启了不能入学残障孩子的美好未来,给这些需要关爱与帮扶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拥有知识和特长的有自尊的社会人。
送教老师对孩子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五、硕果累累 只要勤耕耘就会有收获。
近年来,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防震减灾示范校、渭南市五一巾帼标兵岗、临渭区师德先进单位、临渭区优秀党支部、临渭区教育教学先进集体、临渭区学生资助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获得“2018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线操纵项目团体第二名、“陕西省特教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展示”二等奖、“陕西省航空体育大会暨2018陕西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比赛”优秀辅导奖、“黄河金三角第五届打击乐音乐节”金奖、“临渭区综合考评”特殊贡献奖“临渭区首届航空科普竞赛”优秀奖。同时因为特色工作成绩斐然,学校被评为“十三五国家规划全国重点课题特色实验学校”、“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临渭区慈善教育爱心实践基地”。
自立自强是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使命,学校秉承“让每一朵花都在阳光下绽放”的教育理念,遵循“有爱无碍、教育康复、融合共同、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他的发展,通过刻苦学习,实现自身价值,迈向快乐而有尊严的人生之旅。学校全体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特教新形象。我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以全新的姿态、高昂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怀揣爱心、耐心、恒心、责任心,带着亲情、温情、热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构建和谐、魅力新特校。我们致力于残障儿童的成长,努力推动我区特殊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再攀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