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至2015年,我市采用“整乡镇(办)全覆盖,分阶段实施”的方式进行辅助器具适配,共为14486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26811件,实现了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辅助器具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实现服务机构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近日,中国残联在北京召开全国残疾人辅助器具工作会及辅具产业平台建设推广会议,市残联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至此,我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全覆盖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1年,我市对残疾人康复需求实名制调查发现,全市辅助器具需求17429件,而全市每年仅能适配辅具300件。2012年,我市改变了以往辅助器具在全市范围分散发放的方式,在全市选择了6个社区和行政村,采取“整村整社区推进”集中适配的方式,用300件辅具进行全覆盖试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精心制定实施方案,为实现全覆盖绘制好蓝图。2013年3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市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全覆盖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底实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和服务机构建设“两个全覆盖”的目标,确定了“整乡镇推进,分年度实施”规划,从资金保障、组织保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各区县政府、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职责。
设立专项资金,为“两个全覆盖”提供坚强保障。从2012年起将市本级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由过去的人均0.15元提高到1元,即由每年12万元提高到了84万元。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每年由市财政预算100万元、市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列支50万元、市级福彩资金列支20万元、区县配套资金50万元,专项用于辅助器具适配服务。2013年市财政预算6万元,2014年起每年预算5万元,保障辅具流动服务车运行和有效开展服务。
多措并举,建设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通过争取编制部门支持、利用县级康复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卫生医疗机构等方式,建成了市、县、乡、村(社区)四级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工作。2012年3月,市编委批准设立铜川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设1名科级领导,人员编制3名。在省残联实施的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中,完善了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功能。2013年5月,市残联联合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的意见》,依托卫生系统医疗机构的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为乡镇、村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室配备了残疾人常用辅助器具样品和辅助器具挂图,开展辅具供应、使用指导、维修转介和宣传咨询等服务,指导社区和家庭制作康复训练器具,并配合开展辅助器具需求调查工作。
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辅助器具服务工作人员全覆盖。2012年,为全市所有乡镇(办)、村(社区)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乡镇(办)社区专委纳入了公益性岗位,工资待遇不低于各区县最低工资。省市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村级专委补贴。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邀请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专家授课,共举办6期辅助器具适配技能培训班,分别对全市各乡镇(办)的残联理事长及社区、村级专委共651人进行了全员轮训。在实施残疾人辅助器具全覆盖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专委作用,完成了残疾人辅助器具需求调查和肢体方向的技术评估。同时注重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已输送24人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目前,19人取得初级辅助技术工程师(肢体方向)岗位能力证书、1人取得听力验配师资格证、2人取得低视力验配师资格证书。
在实施全覆盖工作中,我市采取了超常规措施推进工作开展。一是在资金投入上,市级拿大头。在设计实施方案时,充分考虑区县财力的困难,要求配套资金比例相当低,四个区县总投入资金150万元,仅占市区两级总投入资金的22.5%。二是在人员培训和工作部署上,市级一竿子插到底。根据铜川区县少、区县残联工作人员紧缺的实际,市级直接培训到乡镇(办)和村(社区),工作部署直接到村(社区),这样既减少了区县工作量,也使适配工作能够“齐头并进”。三是在技术服务保障上,市级技术服务到村到户。在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评估中,肢体方面轻度的由区县(乡镇)实施;听力方面、视力方面的由市残联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的工作队深入到各乡镇进行集中评估,肢体方面重度的由工作人员上门入户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