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文化竞芳菲
——石泉县文化强县建设工作综述
(通讯员 徐小兰 张会军 许兵)

1985年,石泉县群众自发组建安康市首个民间文化社团——书法协会。星星之火已燎原,截至目前全县文化社团遍布城乡达35个。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日益增强,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文明新风尚悄然形成。尤其在广大农村,人们不再沉溺牌桌、酒桌,三五成群论学术、研书法,“放下锄头健身去”已成石泉城乡新时尚。

俯首文化竞芳菲。石泉县把文化作为强县之魂,把文化强县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大手笔规划、大气魄创建、大投入推进,有效提升了文化发展软实力,催生了经济发展新动力。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全市目标责任考核荣获优秀格次,2014年多项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市第一方阵。

四大体系强基础

池河镇五爱村的陈强翠是一位留守妇女,以前闲着没事干,除了和邻里唠家常,就是打麻将。如今,她已是池河自乐社的文艺骨干,五爱村广场舞的领舞人员,一天不去活动室就觉得少了什么。活力四射的文化社团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据悉,2011年之前,石泉县还只有16个文化社团组织,多集中在书画、写作、合唱、社火表演、鬼谷子文化、蚕桑文化研究等领域。这些社团组织是当时全县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积累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经验,但也存在活动开展不经常、带动力不强等诸多不足和缺陷。

通过调研,石泉县委、县政府率先在全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文化发展奖补暂行规定》、《文化强县建设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在巩固提升文化馆、图书馆的基础上,全县11个镇文化站相继完成标准化建设,配强了镇文化站站长,建立了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进一步完善了群众文化发展机制,多方面给予支持奖励,促进群众文化蓬勃发展。以文化社团为载体组织群众,通过选拔社团带头人、简化社团审批手续、奖励新成立农村社团等机制,使文化社团以自发性向组织化转变,社团不断发展壮大。

几年来,石泉县通过出台政策体系、建立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和群众文化发展四大体系,为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良好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也有效激活了文化社团的发展活力,由群众自发成立的文化社团门类众多,涵盖文史研究、文学创作、文艺表演等各个方面。目前全县各类文化社团增至35个,规模和数量在安康市首屈一指。

大见成效群众乐

在后柳镇中坝村,文艺队成员郑光彩的一番话,道出了文化活动给农民带来的心理嬗变:“以前出来跳舞都觉得不好意思,怕村民笑话,专往灯光暗的地方跑,更别说参加比赛了。现在大家热情都高,一点儿都不感觉害羞了,哪里明亮往哪儿跳。”

石泉县坚持以“多彩生活、幸福石泉”主题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为抓手,按照每月一主题,每周一活动的原则,每年举办春节民间艺术展演、广场舞大赛、民歌大赛、社团表演大赛、书画摄影奇石根雕展五大固化活动,积极为群众文化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同时还积极组织开展以文化、卫生、科技、法律、道德进农村为主题的惠农工程五进活动,让广大群众与文艺工作者同台互动演出,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广场舞、民歌赛、民间文化艺术节,“一月一主题”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后柳水乡、县城老街等景点,观山水、听民歌、逛古街、赏奇石……走进石泉城乡,随时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在石泉,品牌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以文化人作用逐步显现,文旅融合有效助推了经济发展,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去年底该县也顺利通过了全省先进文化县评估验收。

如今,石泉鬼谷子文化品牌已经走向了全省、全国,“秦巴水乡、石泉十美”文化旅游品牌可谓是家喻户晓。在鼓励创作、多出精品的政策激励下,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由陕歌集团执导、石泉群众演员参演的反映石泉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音诗画舞《秦巴水乡、石泉十美》在2014年安康龙舟节首演获得各方一致好评,并被推举参加“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受到充分肯定。各界盛赞“这是群众文化的结晶,是地域文化的盛宴,是文化旅游融合的有益尝试。”

该县充分发挥文化认知、滋养、教化、凝聚作用,让群众在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教育和提升。北街社区的刑满释放人员、法轮功转化者成为社区社团成员,饶峰镇一村民过去是老上访户,如今成为该村社团负责人。各社团通过创作编排大量向上向善的文化作品,寓教于乐,引领风尚。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了乡邮员赵明翠、好婆婆柯善凤、好少年罗曼琳等一大批道德模范,去年有3人入选陕西好人榜,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注重在挖掘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实现休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推出了“鲶鱼豆腐”、“石泉河虾”等地方特色小吃,做好“汉调二黄”、“庖汤会”等民俗文化的传承,着力开发鬼谷子腊肉、富硒农产品等系列旅游商品,精心推出“石泉十美”等系列旅游文化丛书。借助对旅游文化品牌不遗余力地提炼、打造、宣传和推介,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凸现,各大景区、农家乐、宾馆生意火爆,旅游综合收入实现大幅增长。2014年累计接待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36亿元。

“15551”工程很给力

“要加快地域文化开发,打造文化产业,以文化项目为支撑,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今年正处于文化强县建设的关键之年,当前及未来几年石泉将重点实施强力推进“15551”工程,促进文化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在石泉地域文化开发工作座谈会上,石泉县长李启全如是说。

具体来说,“15551”工程即筹划一场迎宾晚会,将“秦巴水乡 石泉十美”音诗画舞大戏常态化地向游客开放,充分展示石泉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云雾山鬼谷子文化、秦巴风情园、县城古街区、后柳水乡、熨斗古街区五大文化产业园,开展云雾山之春、汉江之夏、水乡之秋、燕翔之冬、春节民间文化艺术节等五大文化旅游宣传周活动,固化开展杨柳秦巴风情园演艺、禹王宫汉调二黄、古街皮影戏、老街县衙情景剧、大型广场舞会等五大专场演艺;通过招商引资形成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开发项目,充分发挥石泉地域文化优势,全方位打造石泉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谈到加快文化强县建设时,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瑞玲感慨地说:“文化在咱们石泉,已经不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可以看得见也摸得着。我们通过实施人文精神培育、公共文化惠民、文化产业开发、文化品牌创建、文化人才培养五大工程倾力打造文化强县,全面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热情,努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责任编辑:赵万本  发布时间:2015年2月9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w8729838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298388
陕IP备05008609号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