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石泉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通过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创新设计活动载体,合理安排活动环节和茬次,让“学、问、查、改”始终突出一个“真”字,“联、帮、测、评”始终讲究一个“实”字,确保全县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偏不虚不假不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扶贫开发历来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深入扶贫开发边远山区视察调研,并对扶贫开发工作作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这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又提出了目标要求。石泉县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据2011年统计,全县还有贫困人口6.6万,贫困发生率43%。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制约全面小康进程的根本问题。为此,我县把扶贫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创新实施了“三个五”扶贫攻坚战略,在解决精准扶贫和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下面,就有关工作情况,我来给大家作一介绍:
|
|
|
连片综合扶贫工程 |
|
移民搬迁工程 |
一、“三个五”扶贫战略的形成和内涵
总结以往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充分认识到以往“大水漫灌”和“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很难有效的解决贫困村脱贫致富问题,必须瞄准对象,分类施策,增强扶贫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为此,从2011年开始,按致贫原因,我们把贫困人口分为需要异地搬迁脱贫致富的,需要就地综合扶持增强造血功能的,需要救助供养强化社会保障的,需要教育扶贫治本谋长远的,需要医疗保障提高健康素质的“五大类型”;对应实施移民搬迁、综合扶持、救助供养、教育扶贫、健康促进 “五大工程”;配套建立干部包抓、社会帮扶、投入保障、监测评估、考核奖惩“五大机制”,形成了“三个五”扶贫攻坚战略,系统化,精准化、科学化推进扶贫。
二、对应致贫原因,实施五大工程
(一)实施移民搬迁工程,该搬迁的搬到位。我们抢抓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机遇,规划用10年时间将居住在海拔高、自然条件差、难以发展的1.44万户5.72万人搬迁到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适宜居住和发展的地方,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生活环境。目前,已累计搬迁6660户25350人,建成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63个,搬迁群众挪了“穷窝”。
(二)实施综合扶持工程,能发展的重“造血”。针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产业支撑、劳动技能、创业资本,导致整体发展滞后的贫困区域,我们采取综合扶持措施,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改善其居住环境;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宾馆和小微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对农村45岁以下存量劳动力和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劳务技能培训,提升其劳动技能和就业层次。同时,破解融资瓶颈,与农村信用社建立合作机制,为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提供2万元以内的免担保贷款,逐步让他们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实施救助供养工程,五保特困政府管。建立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城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危重精神病人救助和临时救助五条保障线,分别将需要救助供养的弱势群体纳入保障范畴,使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截止目前,已建成集中供养服务中心16处,集中供养人员达到2390名。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左邻右舍的作用,建立结对关爱机制,让他们生活有温暖、安全有保障。
(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贫困学生圆学梦。实行了学前三年至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依托“圆梦教育基金会”,整合扶贫、福彩、慈善等助学资金,使每位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带动全家脱贫。推行千名干部包联千名贫困生制度,帮助解决其学习和生活难题,确保其不因贫困而辍学。
(五)实施健康保障工程,因病贫的有钱治。建立了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为1万余名特困人口发放了《健康保障证》,并整合各类医疗救助资金,对县内住院治疗费用进行报销,减轻其医疗负担。健全农村医疗服务网络,为边远山区建立了30个片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投入200余万元保障运转和落实村医工资待遇,让贫困群众就近享受医疗服务。
|
|
|
包联党员干部帮留守老人收割、晾晒稻谷 |
|
重点贫困人口生活保障工程 |
三、夯实五大机制,确保扶贫成效
(一)建立干部包抓机制。派驻了镇扶贫工作队和村扶贫工作组,发挥县级领导和部门领导的牵头协调作用,夯实驻村干部和村级班子的工作职责,形成镇有工作队、村有工作组的组织协调和督查督办体系。实行每个县级领导包抓1个扶贫重点村,督办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协调解决村上难题。推行全县干部“一对一”包抓贫困户制度,每年承诺办几件实事,直至贫困户脱贫。
(二)建立社会帮扶机制。动员县内外55家企业、90位社会爱心人士与 53 个贫困村、500多个贫困户结成对子,通过带信息、带市场、带技术和帮就业、扶产业、献爱心等方式参与扶贫工作。三年来,累计募集帮扶资金和实物折价1800万元,在改善设施、扶持产业、吸纳就业等方面办实事。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群团组织作用,多渠道争取民生项目资金,新建希望小学6所、村级卫生室60所、便民桥23座、水窖120口,解决贫困群众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吃水难等突出问题。
(三)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在足额落实中省市财政扶贫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将县级新增财力的5%作为扶贫专项资金,每年安排驻镇扶贫工作队、驻村扶贫工作组专项扶贫资金250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在此基础上,每年整合3000万元以上涉农资金,综合扶持贫困重点村。通过这些资金投入,有效解决了贫困区域设施改善、产业发展、服务配套等方面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在县镇两级建立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开发了集政策查询、数据管理、贫困监测、工作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按照“一镇一页、一村一页、一户一页”的模式,将全县扶贫政策体系、县镇村基本情况及贫困人口基础数据纳入信息化管理,并与县镇其它信息管理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配套制定了《扶贫工作评估验收办法》,每年对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做到动态监管,有进有出。
(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出台了《扶贫工作考核奖惩办法》,每年对各级各部门、驻镇工作队、驻村工作组和包户干部实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经济奖励、评优树模、干部职务晋升和责任问纠相结合。三年来,选拔使用扶贫一线干部27名;对9个考核末位的单位实行了“一票否决”,对124名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或取消后备干部资格。通过鲜明的考核导向,在全县形成了高度重视扶贫、积极参与扶贫、务实推进扶贫的良好氛围。
实践证明,我县创新实施的“三个五”扶贫攻坚战略,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省市要求,达到了“精准、务实、持续、治本”的扶贫效果。但扶贫攻坚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和政治任务,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努力把扶贫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效,为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建设美丽富裕的新石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