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科技局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渭南为主线,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现将市四次党代会,特别是省十二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科技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1.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 努力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关于建设创新型渭南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市政府印发实施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和《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推进。2016年4月,成功举办了我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从136家参赛企业和团队中评选出18家一二三等获奖企业和团队。同期还举办了创新创业优秀产品展和大学生知识产权创意比赛,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了双创激情,树立了双创典型。同时,我们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结合渭南实际,制定了渭南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跨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目前,实施方案已上报省政府,待省政府研究审核后函报科技部审批。
3.科技服务平台不断健全。渭南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成运行,6大服务平台建设顺利。先后出台了《渭南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管理办法》、《渭南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办法》、《渭南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管理办法》和《渭南市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等科技平台管理规范。累计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批复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市级12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2家,市级25个。2016年我们集中力量加强全市众创空间建设,明确提出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一个标准化、示范性众创空间。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1家,市级5家;省级农业“星创天地”2个,市级7个。
4.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并成为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陕西省3D打印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富平、蒲城省级高新区获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家,累计产值42.95亿元。今年我们重点协调渭南国家高新区和富平、蒲城省级高新区在西安高新区设立科技工作站,搜集科技信息、解决技术难题、招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全力推动高新区协同创新发展。
5.大荔模式示范推广成效显著。新型农技服务大荔模式成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的品牌,现已覆盖全市所有镇,全省已推广到81个县市区,并在全国推广。2015年以来,借鉴全市创新工作考核经验,以县市区“大荔模式创新工作考核”来推进创新提升工作,在拓展延伸服务领域、推进大荔模式与产业扶贫、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农村金融、“互联网+”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共计培育推广载体14个,下派科技特派员886人次,选派“三区”科技人员236人次,引进培育、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191项,培训农民百万人次。
6.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2011年以来,承担中省科技计划项目368项,争取资金1.74亿元。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由2011年的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6.18亿元。截至目前实施科技专项658项,累计投入资金1.47亿元。制定了渭南市科技发展《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为进一步推进科技金融结合,今年我们积极筹建渭南市天使基金,首期规模5000万元。建成后将重点投向3D打印等新兴产业,有效解决萌芽期、初创期的创新团队和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
7.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结构优化。评选市级“百名科技人才”99名,推荐省科技新星4人,省创新创业人才9人。配合市委人才办建立柔性人才机制,先后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257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1个。2015年末科技活动人员10197人,拥有R&D人员6242人,其中企业R&D人员4838人。
.科技成果成绩斐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2011年165万元,到2015年达到1.94亿元,2016年6月已达到1.1亿元,半年突破亿元大关。我市被省科技厅授予全省技术交易工作先进市,我局被授予全省技术交易认定登记优秀机构、全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优秀单位称号。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由2011年627件、269件增长到2015年1612件、869件,2016年7月已达到1789件、50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26件增长到现在的1.23件。累计查处假冒专利185件,登记科技成果132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25项,市级科技技术奖励93项。
9.校地合作活力十足。积极落实省市科技会商事项,多次邀请省内外高校院所专家深入我市开展指导服务。市政府与12家高校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各县政府与高校院所签署20多项合作协议。2013年牵头开展了“百家高校院所进渭南”和“书记、市县长进高校院所”系列活动,先后邀请300余名专家教授来渭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多层次、大范围的合作交流,真正为企业请来了人才智力支撑,为科技成果找到了落地转化的新土壤。
10.县域科技创新亮点纷呈。韩城市、富平县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称号,韩城市、大荔县获批陕西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区),大荔县科技局荣获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殊荣,蒲城县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今年我们又启动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工作,推进科技支撑引领县域经济发展“一县一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重点从壮大支柱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资源向县域流动等方面构建县域经济创新体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存在不足
1.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厚。科技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全社会了解科技、参与科技的人员还不多,创新创业的热情还不浓厚,科技活动的影响力、号召力还很有限,科技的显示度还不高。
2.科技资源统筹有待加强。市域内科技资源有限,统筹共享程度还不高。全市7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可共享服务的仅有878人,在全省有一定声望的专家寥寥无几,可共享仪器设备仅650台套。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创新主体引领作用不强。市域内高等院校以教育为主,市属科研单位以推广为主,未能有效发挥科技创新研发作用。规上工业企业大多数集中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作用有限。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讲话精神,结合渭南科技工作实际及存在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全面实施创新型渭南建设工作。在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分解落实有关工作任务。积极协调渭南驻西高新科技工作站及早开展工作。制定好渭南天使投资基金运营方案,尽快发挥基金作用。持续推进科技支撑引领县域发展“一县一策”工作,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2.继续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推荐报批工作,积极统筹域内域外科研院所资源,新建一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联盟,培育一批市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指导富平、蒲城两个省级高新区科技孵化器和大荔、白水两个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建设。
3.落实好科技体制改革各项工作。以即将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为契机,落实科技计划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区创新协同发展等改革工作。牵头筹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作用,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展示、共享等科技基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