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科学技术局
实现追赶超越建设创新型渭南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的通知》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渭南,实现我市科技工作追赶超越目标,现结合我市科技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形势分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正在形成,3D打印、新能源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省3D打印和印刷包装产业中试基地等。2015年,我市GDP达到1469亿元,位居全省第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50家,位居全省第六。

2015年主要科技指标: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达到1.14 %,位居全省第五(位列西安、杨凌、宝鸡、汉中之后);技术市场成交额达到1.94亿元,位居全省第五(位列西安、咸阳、宝鸡、榆林之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824和973件,位居全省第四(位列西安、宝鸡、咸阳之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比例达到13.5%,位居全省第三(位列宝鸡、西安之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8家,位居全省第四(位列西安、宝鸡、咸阳之后)。我市韩城、大荔、白水列入全省创新型县市试点,创新型渭南建设开局良好。

虽然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工作处在全省各地市中上游,与全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工业增长等排名基本保持一致,表现出科技较强的支撑引领作用。但综合分析,科技和经济结合还不紧密,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还不充分和强大。一是科技创新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头偏少,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仅有8800多人,占全省的6.3%。二是企业创新主体还不突出。绝大多数企业无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结构有待优化,仅有1个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科技型企业总量偏少,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仅占全省的1.76%,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1.29%。三是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园区基地孵化能力弱,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仅有3家,孵化功能有待提升。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尚处于筹建阶段,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链条还不完善。四是创新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谋创新就是谋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意识还不强,基层科技管理队伍断层,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政策知晓率不高,缺乏实质性落实措施,从而导致相关指标与全省各地市相比还不同程度存在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差距较大等问题,亟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科学确定追赶超越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具体措施,为实现科技追赶超越、建设创新型渭南和支撑引领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追赶超越定位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以追赶超越、转型升级、决胜小康为主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力推进创新型渭南建设,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生态环境,加快形成具有渭南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构建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推动我市追赶超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目标定位。

——到2020年,跨入全国创新型城市试点行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到10亿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500件和900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科技型企业达到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机构达到10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20个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3%,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

——到2030年,迈进全国创新型城市行列。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6%,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科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

——到2050年,走在全国创新型城市前列。全社会创新意识空前提高,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成果转化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主要重点产业进入价值链中高端。

三、追赶超越目标

到2020年,主要追赶超越指标如下:

——全社会R&D占GDP比重对标汉中、咸阳,力争达到2%,前进一位,位列全省第四;

——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对标榆林、汉中达到10亿元,前进一位,位列全省第四;

——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追赶咸阳(2472件和1764件),分别达到2600件和900件;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对标宝鸡、咸阳达到60户以上。

四、重点任务及措施

1.加强科技资源统筹改革。一是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渭南分中心展示、交易、交流、共享等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库、科研仪器设备库、技术需求库,依托科技工作站、域外孵化器引进西安优质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实施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搭建博士后(院士)科研工作站。三是加强军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军工企业、军品配套企业摸底调查,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军民两用重点技术领域,鼓励企业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推动军工科技成果在渭转化。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局、各高校院所)

2.鼓励支持全社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一是通过每年科技项目立项,加强对具有研发投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撬动全社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二是鼓励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的有效机制。三是通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规范管理科技研发项目和加强统计上报等工作。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各高校院所)

3.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落实陕九条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定价机制,将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到8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发展一批贯穿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咨询、专利代理、科技金融等机构,技术转移经纪人、科技咨询师、专利代理人等科技服务带头人,培育发展科技咨询、研发服务、工业设计、工程技术、质量检测等科技服务业。三是建立健全技术交易平台。在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渭南师院、渭南高新区等条件成熟地区和部门建立省级技术交易中心,在各县市区开展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工作,延伸技术服务链条。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人社局、市质监局、各高校院所)

4.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一是建立健全专利代理服务机构备案制度。加大对专利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专利服务市场秩序。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围绕3D打印、新能源动力电池、装备制造、生物农药等领域,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加大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和产业化的资助力度。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精准化服务。针对不同企业知识产权方面需求,采取举办知识产权讲座、开展知识产权贯标、“12330”知识产权热线维权等个性化服务,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和知识产权人合法权益。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市文广局、市财政局)

5.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一是支撑县域主导产业升级。重点围绕“一县一业”、“一县一策”解决县域主导产业上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对于到边远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服务的特派员,尝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解决服务费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作用,大力推广市场机制运行的农技服务体系。三是加大科技扶贫支持力度。依托西农大、省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积极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每年向边远贫困地区选派100名科技人员,实现科技人员和贫困户、企业(合作社)的有效对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有关高校院所)

6.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支持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市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同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对成功组建的给予一定经费补助。二是支持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支持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同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认定为省级“四主体一联合”新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给予一定研发经费补助。三是支持研发机构转移转化成果。对认定为市级以上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科技成果,依据成果产业规模和纳税总额,给予一定的股权投入支持。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各高校院所、市产投集团)

7.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一是落实政策。与市国税局、地税局建立良好的协商沟通机制,认真落实有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至15%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科技研究技术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培育科技型企业。开展市级科技型企业备案,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后备力量。三是加大支持。优先支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同时积极协助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补助。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8.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支持各县市区建立高标准、规范化、示范性的市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二是组建渭南市创新创业联盟,促进市域内各众创空间协同创新发展。设立科技工作站,探索科技成果引进孵化新方式。三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利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等,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创新创业大赛,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四是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各高校院所、市产投集团)

9.提高县市科技工作水平。一是夯实县市科技管理机构及人员。在机构改革中,合理配置科技管理机构,选拔一批懂科技、善管理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科技管理机构中。二是加强科技业务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现代科技知识、业务知识培训,不断开拓科技视野,提升工作效能。三是加大县市财政科技投入力度。鼓励县市区设立科技专项资金,围绕当地优势主导产业,组织实施科技项目计划,提升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显示度。

(配合单位:市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和下属单位为成员的追赶超越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自分工,制定工作计划,结合落实“三项机制”,建立追赶超越考核评价、激励奖励和督查机制,确保各项追赶超越指标顺利完成。

2.转变工作职能。深入落实中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推动科技部门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向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政策执行和精准服务上,释放追赶超越应有潜能。

3.营造追赶超越氛围。强化舆论引导,加大科技创新追赶超越的宣传力度,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科技、崇尚创新、奋力追赶、实现超越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赵万本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3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w8729838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298388
陕IP备05008609号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